摘要:教師的幸福在哪里?教師的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就是學生的成功和他們對你的真情回報。當自己把幸福的感覺用工作的行動表達出來并去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時,這本身就是幸福的事情。身處三尺講臺,忘我投入,師生和諧相融,那是快樂。幸福之路,正如我的歷史學科情感教育二三事的故事發展需要循序漸進,情意相伴;幸福之花,需要愛與責任來辛勤澆灌,真情奉獻。
關鍵詞:歷史教育;幸福感;新課程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二十五年的教師生涯,歷經了太多的苦樂和無奈,“選擇了教師就選擇了奉獻。”教師的幸福在哪里?教師的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就是學生的成功和他們對你的真情回報。當自己把幸福的感覺用工作的行動表達出來并去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時,這本身就是幸福的事情。
故事一:《初為歷史教師的困惑與堅守》
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多年,2007年由于學校歷史老師緊缺,在對歷史學科教學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新學期突然安排我去上七年級語文和歷史,感覺就是晴天霹靂。要知道,一班由教研組長代了四個多月,四班另一名歷史教師代了四個多月。我不知道,當我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時候,會是一種怎樣的情景?學生會歡迎我,還是抵制我呢?
新學期9月5日是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輕輕走進四班教室,有幾個睜著眼做操的“家伙”立刻就看到了我,驚奇之情溢于言表,這種情緒頓時在教室里迅速地蔓延開來。我不動聲色地祝賀他們在上一學年取得的進步,并希望我和他們共同進步。當我這樣“啰唆”的時候,有人在會心地微笑,也有人在陰陽怪氣地跟話,有人認真地看著我,也有人視我為空氣……
第二天第二節課后,一個男生跟著我走出教室,悄悄地叫住我說:“周老師,你以后上課就專講重點內容吧,反正初三也不考歷史,不占中考分。”“哦,我是這樣想的,對于那些不愛學習的人,你講什么他們都不關心。有些知識雖然不考,但其對你們理解教材和以后高中繼續學習歷史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很欣慰這個班居然還有這樣的好同學!
第三天我去二班上課,我把這件事情講給學生們聽。我以為二班的學生不會贊成這種上課只講“重點”的想法。沒想到他們居然說是該這樣!“你們認為什么算是重點?”“《會考標準》上的考點!”“老師,你以后上課就直接帶我們在課本上勾勾劃劃就行了”……
故事反思:
為人師者立于三尺講臺為的是什么?莘莘學子寒窗苦讀何所求?或許學生們長大后會慢慢明白吧,于是我在課堂上默默地堅守著,我相信這首歌中唱的“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帶有功利性學習目的的學生更喜歡歷史老師“劃重點”的教學方法,這與新課改背景下老師一貫的教學理念發生沖突。面對學生對學習的功利心態,目前的“學習氣候”與自己“甘為人師”的地位的格格不入。作為老師更需要的是教學的默默堅守與教育自信。
故事二:《一堂特別尷尬的歷史課》
上學期星期一上午一、二節歷史課講的是川教版八年級上冊《近代的社會生活》。在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習俗有那些變化時,有學生提到“婚姻制度及儀式,”同學甲:“以前,主要是父母包辦,現在主張婚姻自由;以前是一夫多妻,現在是一夫一妻;以前禮節繁瑣,現在簡單,去教堂就可以。”同學乙:“我對一夫一妻制不理解,現在很多人都包‘二奶’,養情婦,是不是沖擊一夫一妻制,將來會變成一夫多妻嗎?”頓時,全班同學哄堂大笑。
當時我沒想到學生會問這樣的問題,頓時有點“暈乎乎”的。多年的講臺歷練讓我很快地鎮靜下來,這不恰好是一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嗎?短暫的沉默之后,我微笑著贊揚了這位同學,說他聯系現實,敢于揭露社會的丑惡現象。進而不失時機地對全班同學進行了思想教育,分析這種“不文明現象”遲早會被人類文明所“唾棄”!學生們若有所思地笑了。
故事反思:
課堂是學生的課堂,激活學生的思維是老師的主要任務。歷史課堂上學生突發性的提問常常超出了教師的備課“藍本”,面對這樣的“突發事故”老師要能充分發揮教學機智,巧妙地應對處理:首先是表揚學生的思維敏捷,能聯系現實思考問題,然后引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這樣才能最終避免課堂上的“尷尬”。
故事三:《珍愛生命,尊重生命》
有一個課堂上的細節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之中,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
我在八年級(1)班上第4課《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為了說明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左”傾錯誤給人民和社會帶來的災難,我用具體數字加以說明,“據報道,在這一階段,中國大約餓死了幾千萬人口。”可是,有一名學生聽到大量人口餓死之事,卻站起來這樣講:“老師,當時要不是餓死這么多人口,那中國今天的人口就更多了!”
聽了這句話,我有點愕然,限于課堂時間有限和教學內容的需要,我只是簡單地點出,不能這樣理解。接下來我對這名學生“觀點陳述”背后價值觀的扭曲——對生命的漠視(當然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進行更深一步的引導,讓學生樹立健康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后這名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對自己的言行進行了深刻反思和檢討。
面對學生對生命的認識與價值觀的重建,我會心地笑了,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故事反思:
1.歷史的傷痛怎能忘卻?如何評價這段歷史?我們后人要從中汲取什么樣的歷史教訓?
2.學生為什么會這樣思考?如何看待生命和尊重生命?
3.歷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歷史教師究竟如何平衡應試教育和學生素質提升的關系?
4.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學究竟要如何體現它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逐漸認識到:身處三尺講臺,忘我投入,師生和諧相融,那是快樂;努力工作,內心充實,徜徉書海,感悟博大深遠,那是幸福。幸福之路,正如我的歷史學科情感教育二三事的故事發展需要循序漸進,情意相伴;幸福之花,需要愛與責任來辛勤澆灌,真情奉獻。
參考文獻:
[1]《教師的幸福在哪里》? 2009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作者:劉猛、張英華
作者簡介:周云梅,女,職稱:一級教師,工作單位:云南省玉溪市易門縣龍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