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許多英語教師的眼里,英語首先是語言學習的課程,因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存在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就是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及閱讀技能的提高,忽視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與激活,偏重語言運用,輕價值引領。本文嘗試探索出兼顧兩者的英語課堂閱讀教學模式,即采取各種不同方式對文本進行解讀,在訓練學生閱讀技能的同時,有效培養和激活學生思維品質并進行恰如其分的價值引領。
【關鍵詞】英語課堂閱讀教學;策略;問題鏈
【作者簡介】湯宇梅,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官田學校。
引言
本文所探討的英語閱讀教學主要是指利用教材中每單元所包含的閱讀課文為閱讀文本的課堂教學活動,其教學策略亦即閱讀課堂教學的模式。大量的研究表明,高效英語課堂閱讀教學目標應該是分層次的,即在閱讀和交流中關注文本;在交互與活動中關注策略;在質疑和想象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思維品質。
實現有效閱讀是課堂閱讀教學的目標,但如何實現有效閱讀教學,是一個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實現有效閱讀教學必須深入解讀教材文本,高效利用教材資源。教材是我們手上權威性最強、最寶貴的教學資源,深度挖掘閱讀文本對于上好閱讀課、培養學生閱讀策略、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一線教師,尤其是一線英語教師,所擁有的資源十分有限,因此,關注文本,深入解讀文本,挖掘文本中深層次的內涵不僅重要而且很有必要。深入解讀文本是上好英語閱讀課的關鍵一環,因此,掌握解讀文本的方法及策略就成為必然要解決的問題了,文本解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解讀文本形式,訓練學生閱讀技能
把握文本的特征,可以有選擇性的快速處理閱讀信息,提高閱讀速度,增強閱讀效果,優化閱讀技能,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把握文本形式特征,從文本的排版形式上來分析文本。例如,有的閱讀文本有標題、副標題、小標題、插圖、表格、圖表、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字號、不同的字體顏色等。
首先,分析主標題,可以快速獲取文章的主要內容,有根據地猜測或推測文本大意。同時,還可以分析主標題的結構或標題中所含關鍵詞的構詞法等等。其次,分析次標題,厘清文本的結構和層次。再次,利用插圖,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直觀印象和客觀理解。利用“文章出處標注”引導學生體會文本特征。最后,利用“字體大小”幫助學生分析文章主體內容的主次以及故事發展的邏輯關系。
二、解讀文本結構,培養學生分析能力
任何閱讀文章,無論是記敘文、說明文還是議論文,都一定有其發展的線索和脈絡,文中的信息大都是圍繞著主線展開和延伸,找到這條線便可以很清晰地分析文章的結構,利用思維導圖能夠很直觀地將文章結構展示出來。思維導圖(Mind Map)是英國教育心理學家東尼.博贊(Tony Buzan)依據大腦的放射性特點發明的一種可視性的、發散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Mind Map)作為一張把信息可視化的圖表,具有中心突出、層次清楚、邏輯性強的特點。它有多種呈現形式,如網狀圖、蝴蝶圖、組織結構圖、樹形圖、變式表格圖、流程圖、魚骨圖等等。根據文本不同內容采用不同方式的思維導圖形式。
例如故事類的閱讀材料,找出故事的幾個基本要素(who, when, where, what, why以及how),文章的基本結構和框架就會很明顯了,故事發展的脈絡及邏輯也會變得清晰明朗。同時,我們反過來利用故事的基本要素,要求學生對故事進行復述也就變得水到渠成。掌握了故事類題材的特點,學生對于理解故事內容,剖析文章結構,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利用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結構和脈絡,掌握文本的邏輯思路,有利于學生對文本進行復述、記憶和背誦。同時,這也能更好地訓練并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良好的分析問題、表達意見的思維習慣,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也可以起到攻玉作用。
三、解讀文本內涵,提升學生思維品質
解讀文本就是使文本語言化、語言知識化、知識記憶化、記憶活動化,教師在備課時要使文本問題化、問題思維化、思維活動化。思維品質是指人的思維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等方面所表達的水平和特點。根據文本內涵設置不同形式和難度的問題,使文本問題化,對學生閱讀能力及閱讀思維有著極大的激發激活作用。文本內容問題化是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有效手段,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針對文本內容設置一系列彼此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問題鏈,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理解文本內容、思考文本意義,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有效激活與提升。
問題鏈,就是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或經驗儲備,將教材知識轉變成一系列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具有一定層次性、系統性和完整性的問題生態圈。在問題生態圈中,第一個問題是第二個問題的基礎,第二個問題是第三個問題的鋪墊與階梯,依次順延下去,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問題大體可分為展示型問題、參閱型問題和評估型問題三大類。
1.設置展示型問題,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展示型的問題通常是就文本內容提問的,大部分都是閉合性的問題,重點在于檢測學生對文章基本信息的理解程度,如故事類的文本著重于故事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局。這類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略讀、跳讀、選讀等閱讀技能,提升學生閱讀時尋找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針對故事類的閱讀材料,典型的展示型問題就是(who, when, where, what, why以及how),即故事的六要素。學生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迅速找到這六個問題的答案,故事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也就清楚了。這樣的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掌握故事發展的線索和事物發展的邏輯順序及規律,提高學生抓住主要問題及問題主要方面的能力。
2.利用參閱型問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參閱型的問題屬于開放性問題,是根據課文相關信息提問,這類問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學生要根據個人的知識和課文所提供的信息進行綜合分析。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小學六年級上冊Unit1 的閱讀課文 Little Justin,這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在閱讀的第一階段,學生完成了故事六要素的分析,掌握了故事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結構,在復述故事、確認學生對故事基本信息熟悉之后,就該利用參閱型問題,加深學生對故事的思考,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故事類的閱讀文本,讓學生猜測故事的未來發展,續寫故事或者讓學生想象自己是故事里的人物等問題,都是非常好的參閱型問題,學生可以在文本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認識去合理想象。例如,在《Little Justin》一文中,可設置如下參閱型的問題:Could Little Justin find his mother at last? Why or why not? (小蝌蚪最后能找到他媽媽嗎?為什么能或不能?)/ If you were Little Justin,? what would you say when you found your mother at last?(假如你是小蝌蚪,當找到媽媽時,你會說什么?)因為這類問題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欲能得到盡情展示與釋放,有利于學生發揮想象力,培養發散思維。
3.挖掘評估型問題,激活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評估型問題要求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深層次的邏輯思維,運用所學語言知識就課文的某個事件或觀點發表自己的看法。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八年級上冊Unit6的閱讀課文the Trojan War中,課文最后一段:“For ten years, the Greeks could not capture the city by fighting. In one night, however, they succeeded in capturing it through a clever trick.”(希臘人戰斗了十年,都沒能攻陷特洛伊城,而通過一個聰明的計策,一夜之間便取得了勝利。)針對這句話,可以挖掘出評估型問題,“The Greeks captured the Trojan city just because of a clever trick. Do you think so? Why or why not?”(你認為希臘人攻陷特洛伊城僅僅因為一個計謀嗎?你為什么會這么認為?)
這類評估型的問題,涉及價值認知與判斷,有利于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對故事中的事件和人物進行評價,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從而有效地培養和激活學生批判性思維。
參考文獻:
[1]林立.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初中英語)[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5):6.
[2]朱亞芹.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文化品格[J].科學大眾,2017(11):13.
[3]陳衛兵,沈華冬.指向思維品質的初中英語閱讀“問題鏈”設計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8(2):127.
[4]王篤勤.英語閱讀教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