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春嬌
摘要: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對于小學生身心成長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良性的德育工作能夠成就“德”與“智”的雙向發展,深化教育內涵,提高教學工作的針對性,讓小學生教育獲得高層次、高質量的提升。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心育與德育的結合,是在常規教育中創設合理情境,以達到塑造品格,健全人格目標的活動形式,在班主任工作的開展中具有合理性。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心育;德育
引言
德育工作作為教育體系的分支,明確提出要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品行培養,在遵守法律守則的基礎上,激發小學生的人本意識和愛國情懷,讓小學生的德行能夠滿足成長的要求。不同于傳統的德育工作運行程序,小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需要更加關注學生心理的需求,班主任在工作中能夠具備足夠的耐心,并結合教育規律開展各項活動,實現小學生德育教育的優質化。在教學實踐中,要以提高小學德育質量為主線,以小學課程管理質量為重點抓手,如德育常規管理、課程文化建設與管理、班主任教研科研教學管理等,廣泛開展調查、指導、培訓、督導、資政工作,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開展教科研常態化工作,實現心育與德育的整合[1]。
一、當前小學班主任心育與德育教育的缺失
(一)缺少專業的教育素材
心理教育、道德教育的例子與內容數量巨大、類型豐富,所以選擇什么樣的主題內容和形式教給學生都是一大難點。在現今的小學教學工作當中,并沒有一個完善甚至是合理的教學體系。面對誠信教育,許多班主任只是就地取材,或是選取一些身邊的例子和典型的事例進行說明。身邊的事例能夠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但是對于那些人們耳熟能詳,又距離學生甚遠的事件,實在難以起到教育的作用,也就失去了教育的實效性。學生與班主任之間,阻隔著的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同時也是時間、閱歷以及經驗上的差異,難以滿足學生本階段對于誠信相關知識的吸納與學習,教育就是失效的[2]。
(二)道德教育內容無內涵
在傳統的小學班主任工作中,主要涉及多種不同的教學管理內容。對于小學生德育教育,常采用較為簡單的形式和新穎的內容。短期來看,可以產生一定的積極效果,但是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對于德育知識的獲取有了自己的認識,但有些班主任在面對不同的學生時,仍會采用同一種教材,同一種教學方式,在對道德體系知識進行分析和講解的過程當中,也是照本宣科,沒有積極的自我認識和創設性的整合教材。尤其在態度上,某些班主任沒有認識到小學德育教育創新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淡化學科意識,在教學中也存在消極應付的態度。班主任準備不充分,學生在學習中也呈現散漫隨意的狀態。
二、在小學班主任工作中整合心育與德育的具體策略
(一)開掘小學生教育內涵,杜絕量少質寡問題
小學生教育作為個體成長、成才的起點,重在幫助小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并在學習中形成基本的性格特點和品質品行。因此,落實好德育與心育工作對于小學生的成長十分重要。小學生的學習可以分為幾個特定的時期,從模仿到理解,再到內化和創造,這一線性發展就是小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過程,換言之就是提高認識的過程[3]。在這一過程中小學生需要進行不斷地試誤,這對于班主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介入階段,班主任可以根據小學生的不同表現設計豐富的教育過程,讓小學生獲得更多的經驗。據此,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德育工作在小學生教育中的意義與價值。為了更好的梳理德育工作的內容,我們需要在實踐工作中找問題。小學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問題就是量少質寡。“量”是對于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的多少來定義的,在以往的小學生德育工作中,“量”便難以保證,這主要是班主任認識不清、課程安排混亂造成的,于是便帶來了德育工作與心理教育的脫節,沒有發揮德育工作的積極意義。此外,“質”也是衡量德育工作的一個標準,對于德育工作的開展情況并沒有一個量化的考核,其效果和效益也難以估量,嚴重影響德育工作的進階發展。
(二)重視教學課程研究,認識情景模擬內涵
為了強化德育與心育在小學生教育中的作用,班主任要在意識上提高對德育工作的重視。德育與心育教育工作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其關注的是小學生持續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這并不是階段性的任務,而是一項關乎小學生一生的大業,作為班主任,必須要重視這一問題,并進行充分的思考。其次,德育工作需要用活動的形式進行落實。教學活動在提高學生專注力、課堂教學效果上都具有顯著的效果,因此,班主任不可舍近求遠,要充分借助活動的方式為小學生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立足需求,提高德育教育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再者,培養學生的思維智能是心理教學的需要,而培養學生的素質和人格則是德育工作的要求。為此,在德育工作開展的同時,我們要將其劃入與知識教學等同的地位,在思想和行動上皆有舉措,才能夠促進德育工作的開展[4]。
在德育工作中,整合心育與德育是一種構建式思維,也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小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一部分來自于班主任的講解與傳授,絕大部分則來自于生活實際,因此,合理、適時的情境能夠幫助小學生進行學習,對于知識如此,對于德育工作的開展也是如此。整合心育與德育教學,就是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小學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自身也可以是某一特定身份,這既滿足了小學生模仿學習的習慣,也增加了小學生的不同體驗,讓小學生可以在這一情境中學到知識,最終應用到生活中去,所以這是一種合理、有效的方式。
(三)豐富模擬教學形式,優化開展德育工作
整合心育與德育,首先在于德育目標的選定,對于小學生來說,德育教育的目標既可以是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也可以是心理健康的培養,還可以是情感的投射與激發,因此,在創設情境之前要明確德育工作的目標,讓教學落到某幾個關鍵點上,才能夠進一步開展工作。其次,在進行整合心育與德育的時候,要符合小學生的認識,在學習中我們常常提到“三不教”原理,小學生會的不教,小學生在現年齡段學不會的不教,小學生通過自身學習可以獲取的知識也不教,這就給我們模擬情境提供了重要的落腳點,我們要為小學生提供的是可以達到的目標,并非難以達成的超高標準,那么,在進行教育整合時就應該將滿足小學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第三,整合心育與德育,之所以在小學生德育工作中具備合理性和可行性,也是因為能夠充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讓小學生能夠將自身帶入到社會生活中去,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并能夠用這樣的知識指導未來的生活。在小學生成長中我們關注能力、智力、心理等不同方面的發展,但其根本落腳點應是人性和品格,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既是一種成長的需要,更是成為合格社會人的保障。在小學生德育工作中,整合心育與德育,就是將小學生帶入一種真實的學習體驗中,并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應對,正是在這樣的訓練中才能夠發現小學生真實的表現,并根據其不同的反應予以具備的對策,強化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四)關注學生個體需求,提升教育評價精度
在開展小學心育與德育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需求,在教學指導和教學評價過程中,提升教育評價的精度。現代教育強調教學的針對性和個性化,傳統的“一刀切”式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已經不適用于現代教學。對于小學心育與德育知識,很多學生有著自身的理解,在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過程中,也有著不同的方法和角度,作為班主任,要尊重學生的這種差異,根據學生的差異開展個性化指導,力爭引導學生,激發學生思索和探尋的精神動力,而不是抹殺學生的精神。因此,在實踐中,班主任要對照學生核心素養標準,從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實踐能力、探索精神等方面入手,對學生給出全面、科學的評價,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尊重,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力,進而提升自身深入學習的動力。對于這種教育指導和評價模式,班主任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對班主任個人素質的要求也更高,因此需要班主任深入探索,提升小學心育與德育教育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小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心理與德育知識體系的搭建,針對德育工作的開展勢必也要遵循專業體系的輔助,因此,在小學生德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借助整合心育與德育的形式,能夠進一步促進小學生在思維專注、情感投射的情況下,進行人格的塑造,品質的錘煉。
參考文獻:
[1]王彥彥,武春霞.淺談新時期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J].神州,2019(6):174.
[2]戚逍逍.基于核心素養的班級德育課程體系的設計與實踐[J].中小學班主任,2018(6):15-18.
[3]姜夢男.論創新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具體教學策略[J].讀與寫,2018,15(36):247.
[4]易先清.淺析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實施激勵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13(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