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玥
摘要:《共產黨宣言》是一部科學社會主義著作,唯物史觀作為其思想主線貫穿。當今我國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社會的發展賦予了唯物史觀新的內涵。我們應該與時俱進,掌握《宣言》中的核心思想,發掘其在各方面的現實啟示。
關鍵詞:唯物史觀;《共產黨宣言》;啟示
《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年來,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上得到廣泛傳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新時代的當下,只有深刻領會《共產黨宣言》中唯物史觀的精神內涵,并將其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相結合,才能使其價值在當代發揚光大。
一、貫徹群眾史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群眾史觀是唯物史觀的重要表現形式。《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無產階級政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唯物史觀充分地肯定廣大人民群眾的作用,廣大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前進的動力來源,是社會歷史的締造者。每一個人都會在社會歷史的發展中發揮自己的力量,所有力量形成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合力。
群眾史觀為新時代背景下黨與人民群眾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我們應創新發展群眾史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要積極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人民群眾對社會歷史發展的首創精神。當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更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促進改革事業的發展。要堅持貫徹群眾路線,促進黨群和諧關系,為人民群眾建言獻策創造有利環境。要堅持完善群眾史觀,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把為人民謀幸福牢記在心。此外,解決人民群眾的根本需求是改革的最終目的,要實現資源共享,堅持改革成果由人民群眾共享的理念,促進人民群眾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面對面、心貼心、實打實做好群眾工作做好群眾工作,扎扎實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實際問題。” 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解決群眾的需求作為重點。
二、遵循社會矛盾運動規律,全面深化改革
唯物史觀在物質生產過程的基礎上“考察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的上層建筑的性質、構成以及它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社會形態的演進,社會制度的更替,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矛盾運動的結果。社會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物質資料的生產決定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并且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水平,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此外,生產關系作為經濟基礎,制約和支配著全部上層建筑,因此我們應該從經濟基礎出發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部歷史規律。
當今我國已經站在新起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各項事業不斷推進,改革也取得較大突破。必須遵循《共產黨宣言》中唯物史觀的社會矛盾運動規律,繼續全面深化改革。這就要求我們重視創新,充分地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當前主要矛盾,以促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另外,還應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好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三、夯實社會存在的決定性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性和基礎性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運用這一原理揭露了資產階級虛偽的本質,提出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是資產階級私有制的產物。資產階級通過資本和商品輸出,將資本主義傳播到各個國家,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商品”就成為了“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資產階級同時還向外傳輸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價值觀,使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深入人心。《共產黨宣言》進一步論證了隨著社會存在的改變,社會意識也會相應的發生變化。
社會存在主要指物質層面的生活保障,包括人口、物質生產方式、環境等因素。改革開放七十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現已進入新時代,正處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關鍵時期。必須從物質生活層面入手,即從社會存在層面入手。為了貫徹《共產黨宣言》中的唯物史觀,夯實社會存在第一位的決定性作用,必須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關鍵方面。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改革開放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的小康社會。
四、發揮社會意識能動性作用,弘揚中華文化
《共產黨宣言》中還闡述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巨大的能動性反作用的基本原理。先進文化促進社會的進步,落后文化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積極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充分發揮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四個自信”時,特別強調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深層的自信和精神追求。“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同時,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促進中華文化實現創造性的進步和創新性發展。與此同時,在新時代,中華文化也面臨著新的風險與挑戰。西方國家一直沒有放棄和平演變戰略,意識形態的滲透仍在繼續。今天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更加激烈,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意識形態的領導。
《共產黨宣言》作為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不僅推進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也對新時代中國各項事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豐富群眾史觀;全面深化改革,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完善;弘揚中華優秀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楊謙.對社會結構、社會基本矛盾和社會發展規律的再認識[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7(2):1-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5: 252 -291.
[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