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平 黃金川 李虎杰 王維清


摘? 要: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客觀反應學生的學習效果。傳統的教學評價機制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將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引入教學評價體系,制定全過程考核評價機制是必然的趨勢。以課程目標實現為中心,建立全過程考核體系,從多元化評價主體、多樣化的評價方法論述了評價體系。以期培養出具備肉眼鑒定礦物能力的學生,為今后成為優秀地質工作者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關鍵詞:課程目標;實驗教學;全過程考核;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08-0108-03
Abstract: Scientific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can fully mobilize students' independent learning consciousness and reflect the learning effect of students objectively. Traditional teaching evaluation mechanism has obvious limitations. 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to introduce formative evaluation and summative evaluation into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 the whole process evaluation mechanism. Taking the realization of course objective as the center, the whole process assessment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ubjects and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minerals with naked eyes, it will be a solid first step for becoming an excellent geological worker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ourse objective; experimental teaching; whole process assessment; evaluation system
一、概述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教育部陳寶生部長指出的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等,以及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OBE理念都強調人才培養中學生為主體[1]。
各課程目標的達成是畢業要求達成和培養目標實現的保障,所以建立科學的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促進教學持續改進,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對高校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課程考核內容、方式設計得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課程目標的達成度評價的有效性,以及學習效果評價的客觀性[2]。目前有關課程全過程考核[3,4]、教學效果評價[5,6]的研究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地質工程專業的《礦物學》課程在專業培養目標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實驗環節占總教學時數的37.5%,實驗教學效果對該課程總體效果的影響不言而喻,所以對該課程實驗教學全過程考核與評價體系構建十分必要。
二、《礦物學》實驗教學全過程考核體系
《礦物學》實驗教學考核采用全過程考核,在原有考核方式基礎上降低平時實驗報告成績,增加課程綜合性實驗和平時討論環節成績。實驗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30%,要求學生實驗教學目標達成度大于0.75,實驗考核不過關的不能參與課程期末考試。具體考核方式與分值見表1。
表1 全過程考核指標和分值比例
三、《礦物學》實驗教學全過程考核實施細則
(一)平時實驗報告(20%)
共10次(實驗一-實驗十),20分制,報告成績取10次成績的平均值。每次實驗結束,及時批閱實驗報告,確保及時發現學生實驗期間存在的問題,重視學生學習能力和正確思維方式的培養。多數學生存在的問題需在下次實驗前統一補充說明。個別學生存在的問題,一對一輔導,并在以后的實驗中加以關注,確保每個學生實驗環節不掉隊。
(二)小組總結(10%)
實驗課最后10分鐘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總結,共5次,10分制,成績以小組為單位評定,取5次成績的平均值。過程中,記錄各小組總結的正確與否、完整程度、熟練程度、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生的建議等,作為評分依據。
(三)課程綜合性實驗(20%)
共2次(實驗十一-實驗十二),20分制,報告成績取2次的平均值。準備沒有標簽的礦物標本(包括各大類主要礦物種)——以小組為單位,在規定時間內將礦物標本歸入其所屬大類、類或亞類(硅酸鹽),并鑒定各塊標本上主要礦物的名稱,完成實驗報告——小組過關(教師核實,如有錯誤及時糾正)——效果檢驗(隨機抽問學生鑒定依據)。過程中,記錄各小組總結的正確與否、完整程度、熟練程度、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以及學生的建議、感想等,作為評分依據。
(四)實驗考試(50%)
筆試:以小組為單位,隨機抽取標本盒,在規定時間內鑒定出一定數量的礦物種,描述出各礦物主要鑒定特征,完成考試內容,時間10分鐘;面試:以個人為單位,完成筆試后,小組成員依次將所鑒定的各礦物種一一指給考試老師,同時口頭闡述各礦物種的主要鑒定特征,并回答老師提出的所有問題。面試時間根據學生掌握情況會有差別,一般每位學生3到8分鐘不等。
四、《礦物學》實驗教學評價體系
OBE理念注重學生學習成果的達成,教學效果評價采用多元化評價主體、多樣化評價方法,具體為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學生對學生、教師對教師、教師對學生與學生對教師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體系見圖1。
1. 形成性評價:包括平時實驗報告、小組討論、綜合實驗、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方式等。要求教師將過程考核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并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溝通,虛心聽取學生平時反饋給教師的教學意見,并適時加以改進;學生對自我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思維方式等的思考和總結;學生對小組討論、總結效果的評價。
2. 終結性評價:課程考核結束后進行。教師對實驗教學總體效果進行定性評價;對總體達成度、學生個人達成度等進行定量評價;學生期末對教師教學評價;學生對自己學習效果的評價;教師對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總結、反思,提出持續改進方案。
五、《礦物學》實驗教學考核結果與評價
(一)2017級《礦物學》實驗考核結果
以地質工程專業2017級學生《礦物學》實驗考核為例(考核方案詳見前面第一部分)。實驗成績百分制,以小組平均成績統計,具體結果見表2。
(二)2017級《礦物學》實驗考核結果評價
1. 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
由表1可知:3、4和7組實驗討論效果總體相對較差,實驗綜合成績也相應較低,1、2、6、8組,討論環節組織的效果好,對應實驗綜合成績也相對較高。討論是學生內化理論知識和應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有效途徑,通過高效的討論學生可以總結出了一套有效的鑒定礦物的方法。
由表1數據計算得出,2017級《礦物學》實驗總成績平均分為93.96分,以百分制計,達成度約為0.94,遠高于實驗教學目標要求的0.75。總體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有約4%的學生實驗總成績低于80分,勉強達到實驗教學目標達成度大于0.75的要求。
2. 教師對實驗教學效果的自我評價
采用過程考核,實驗教學效果總體滿意,但在小組討論和總結環節有待加強引導和管理。對個別學習被動的學生沒能持續跟進,導致有學生明顯掉隊的現象。
3. 學生對教師期末評教
實行過程考核以來,學生對教師教學評價結果在91.2~95.1之間,說明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投入有較高的認可度。
4. 學生對自我的評價
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根據教學目標,針對性的設置問卷問題,具體問題及調查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學生的評價總體上比較客觀,結晶學部分較為抽象,需要建立較好的空間概念,學生自我感覺總體不好(問題1)。在礦物鑒定方面總體掌握較好,與期末考試結果相一致(問題2-4)。在將理論知識靈活應用于實際問題過程中,同時多數學生對自己有較高的期望(問題5)。學生在靈活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學習方法的總結、思維方式的轉變方面還需加強引導(問題6-7)。
六、存在問題及持續改進
(一)存在問題
1. 平時報告成績總體偏高,其中有部分學生在平時實驗報告完成過程中依賴教材和實驗指導書。討論過程中主動性不高,綜合實驗過程中只做聽眾,所完成的報告看似“完美”,實際上并未將所學內容真正內化,導致過程考核成績不錯但期末考試效果不理想。按百分制算,2017級共有6位學生平時實驗報告和綜合實驗成績均在95分以上,期末實驗考試80分以下的情況。
2. 結晶學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理想。
3. 形成性評價以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為主,學生對自我評價明顯偏弱。目前對實驗教學總體的達成度進行了分析,但對每個學生各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分析不夠。
(二)改進措施
強化過程管理,對報告抄的近乎“完美”的學生,予以引導,鼓勵通過自己動手、動腦,將所教授的觀察和操作方法落實在實驗過程中;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加強師生間、學生間、小組間的互動,加強學生對自我、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加大結晶學部分理論與實驗教學投入;加強平時小組討論和綜合實驗環節討論的監管,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可采用隨機輪流進行總結發言;加強對少部分惰性強的學生的監管。
參考文獻:
[1]李志義.成果導向的教學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5(3):32-39.
[2]張浩軍.論基于形成性評價的高校課程考核方法改革[J].大學教育,2018(6):180-182,192.
[3]曹占芳.化工原理實驗課全過程考核評價機制的思考[J].廣州化工,2018,46(5):131-133.
[4]謝群,李雁軍,于華強,等.基于全過程考核的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課程評價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3):65-68.
[5]李強,黃婷,石磊,等.高校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與評價方法的創新研究[J].高教學刊,2015(12):5-8.
[6]陳華.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研究[J].高教學刊,2018(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