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紅
有這樣一首小詩“我是一顆被人遺忘的花兒,些許的陽光、點滴的雨露,是我的奢求。我想開放,我在等待,等待有一天,一位園丁能把我澆灌;我在等待,等待有一天,我也能開放。”我不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我也不知道這首詩所表達的感情是哪般,但當我讀到這首詩時,我只想到一句話,那就是我要做那位園丁,為這朵無人關注、被人遺忘的花朵去澆灌,使它能燦爛的開放。其實,我現在也正在做著和園丁同樣的事業——教師。我的職業就是讓我的殘疾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樣健康的成長。
2010年10月25日焦點訪談報道了一件令人心酸的事情——無臂女孩求學記。講述的是“無臂女孩佳佳已經七歲了,到了讀書年齡的她卻只能跟著錄音一遍一遍的學習。長大的佳佳想上學,但是因為佳佳沒有生活自理能力,沒有學校愿意接受她。艱難的求學之路被一次次的阻截了。聽到這個故事,我的心酸了,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情。今年6月,我班王xx的媽媽突發腦梗緊急住院,他的爸爸委托我給送到長托,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帶他去洗澡。當我領著他去洗澡時,且不說路上行人異樣的眼光,到了第一個浴池,浴池的老板看到我身邊的孩子,第一句話就是我們的搓澡師傅沒來上班;接著我去了第二個浴池,老板用了不同的方式同樣的拒絕了我;走進第三個浴池的時候,我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氣才走了進去,老板是個信佛的人,他對我說洗澡可以免費,但是搓澡必須付雙倍的錢。看到了佳佳的遭遇,加上自己的親身體會,我不禁思考殘疾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們不需要憐憫,不需要施舍,他們需要的是和正常孩子一樣的生活、學習。我是一名特教教師,看到了佳佳的遭遇,在慨嘆的同時,我能做到的只能是用心的去對待我的每一個孩子。這是一名教師所需要擁有的最起碼的師德,也是最根本的。北京師范大學的于丹教授曾說過一段話“為天使縫補翅膀,使天使重新飛天是教師的使命。”而縫合翅膀的工具是什么,我認為是愛心。所以,我認為師德的最高境界就是愛孩子。
教師的愛與眾不同,它高于母愛,大于友愛,勝于情愛。母愛容易出現溺寵,友愛重在禮尚往來,情愛少了幾多嚴謹。而師愛是嚴與愛的巧妙結合,是理智的科學的愛,是主動積極的愛。一名好教師必須有一顆金子般的愛心,只有真誠的愛才能觸動學生的心弦。教育是以德育德,以行導行,以智啟智,以性養性,以情動情的過程。教師的愛是一種神奇而又偉大的力量,是一種理智與心靈的交融,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只有當教師給學生以真誠的愛,學生才會向你敞開內心世界,我們才能“對癥下藥”,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但付出愛的過程是甜蜜的,付出愛的過程是艱辛的。我曾為聾生的頑固不化而大動肝火;曾為做不通聾生的思想工作而絞盡腦汁;曾為手把手的教智障學生一個“a”字,數天不見成效,而冥思苦想;曾為學生生活不能自理,隨地上廁所,而無可奈何。我猶豫過,我彷徨過,我曾想和教正常學校的學生比起來,是不是太累了;這些孩子已經智力低下,我為之的付出是不是得不償失。可是,當面對一雙雙無知的眼睛,一雙雙渴求的眼睛,我的心剎那間震動了;當看到孩子們用那不靈活的雙手顫顫巍巍的在本子上寫著一個個歪歪斜斜的字時;當來到學校學生們用那含糊不清的嗓子喊出“老師好”時;當孩子們學會穿衣服跑到我的面前高興地告訴我“老師,我終于會穿衣服了”時,一種感動和自豪油然而生。原來,付出就有收獲,愛的付出就有愛的回報。這時,我重新激起了工作的熱情,燃起了愛的火焰,而這次的火焰卻是永久的,這次的熱情是執著的,任那東西南北風,任那艱難險阻也阻不斷我對特教事業的追求,及對殘疾孩子的愛。
我孕育的也許不是桃李,我所教的也許不是人才,但當十幾年之后,一個個曾經茫然無知的孩子站到你面前,他們舉起自己的雙手對我們說“老師,我能自食其力了”我想我收獲的不止是喜悅,還有偉大。“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詮釋了我們每一位特教教師對孩子的愛,它也成為了我們一生的追求。那么就讓我們用“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演繹“愛”的真正含義,讓師愛永恒.愛學生是一個教師必須具備的基礎素質。有人說過,教育里沒有愛,就如池塘里沒有水。沒有水,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也就沒有了教育。因此,我以慈母般的愛心和責任感去管理和教育學生,靠感情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融教育于潛移默化之中。這是我們每一位特教教師堅定不移的信念,它也成為了我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