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蔚
◆摘 要:“無為”出自老子《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治國理念及處事之道。“無為”并不是安于現狀,無所作為,它有著更深層次的含義,本文將從初步探討何為“無為”,理解“無為”的真正內涵,同時正視“無為”的歷史價值及啟示作用。
◆關鍵詞:老子;“無為”;內涵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存世之作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書中蘊含“無為”,“大道無形”、“道法自然”、“順其自然”等諸多探討宇宙、自然、治國、修身的哲學道理,而這些思想也通常被認為與儒家學派中的積極入世、自強不息、為國為民的思想相對立的。因此有人武斷下定論認為“無為”,“順其自然”不過是所謂的經過包裝后的不求進取,是一種掩蓋無所作為的遮羞布。用心思考,我們就能知道老子本意并非如此。而且,綜觀中華上下五千年,西漢的“文景之治”,東漢的“柔道治天下”,宋代的“慎罰薄斂,與民休息”都潛藏著“無為”的影子,那么受眾多統治者青睞推崇的學說必有它的獨到之處。
要真正理解“無為”,我們可以先回到老子所處的世道,看看他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中提出“無為”。《老子》一書約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一個我國歷史上的動蕩時期,也是一個社會發生巨變的時代,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各種社會制度全面變革。我國從宗法制度開始向封建制度慢慢轉化,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進程。這一時期,隨著周王朝勢力的不斷衰退,各諸侯國紛紛崛起。一方面,諸侯國的勢力迅速發展、壯大,諸侯爭霸相繼出現,出現了所謂的“春秋無義戰”,因為這一時期發生的戰爭大多不是為了捍衛正義、捍衛禮樂制度,其目的大多是為了爭奪土地和勞動力而已。另一方面,新興的地主階級地主迫切需要更多的政治權力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們為了與舊貴族享受同等權力,兩個階級展開激烈斗爭。
在新舊階級的交鋒中,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一切觀念都在沖突中受到沖突及轉變。舊的社會秩序殘破不堪,新的社會秩序剛剛萌芽。面對這種民不聊生的局面,政治家及學者都開始思考一個問題:這個社會出現了什么問題?該怎么解決?他們嘗試尋求一種能治國平天下的救世方案。老子也不例外,他雖出身史官晚年又退隱,但他并沒有閑云野鶴般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隱居生活。他深刻反思歷史,冷靜觀察現實,用獨特的思維方式,提出了與當時眾多學者流派所不所同的救世學說,構建了獨特的哲學體系。《老子》這部中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就以洋洋五千言展現了老子哲學思想的光輝。“道”是老子哲學的最全面的概括,也是其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老子就是圍繞著“道”而逐步展開他的哲學體系的。在老子看來,“道”的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無為而無不為”。可見在老子哲學體系中,“無為”思想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是老子哲學思想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
何為“無為”?從字義上看,“無為”似乎是讓人們什么也不要做,無所事事,含有消極意味。其實不然,“無為”不等于“不為”,而是“不妄為”,是順其自然而為。表現為順應自然規律,在不背離自然規律的前提下追求個人的目的。老子提倡清靜無為,崇尚遵循自然規律,反對的只是違反自然規律的“肆意妄為”。所以,“無為”的準確含義,應該是指順應事物之自然的不妄為。老子曰:“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而“不敢為”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如我們耕耘勞作,適時給它澆水施肥,待其瓜熟蒂落,這就是“無為”;反之,如果我們揠苗助長,急于求成,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無為”同時也是適度而為,世界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過了這個度,就會物極必反,月盈則虧。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認為,人在功成名就之時應急流勇退,這是自然之道,人做事不能過度,做事要留有余地,適可而止為上,如果太過留戀功名利祿,必會災禍臨頭。圣人也應注意適度,老子說:“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圣人要消除一些偏激的想法,才能像永存的天道。
“無為”的歷史價值是不容否定的,在歷朝歷代,國泰民安之時,統治者需要“無為”,休養生息,薄斂慎刑,讓百姓們安居樂業,發展農業、經濟,致國富民強。過多的限制約束,反而會阻礙了社會發展的步伐,如晚清的閉關鎖國,故步自封,鎖住的不僅是商品,還有國家的未來與希望。兵荒馬亂結束之時,統治者更需要“無為”,百姓深受戰爭之苦,許多壯丁為國捐軀,余下諸多老弱病殘,殘垣頹壁,荒蕪田地,這時候統治者們要放松政策,讓百姓們繁衍生息,如此才能恢復民生,重振國家。
“無為”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價值,且對現代人的生活也有著啟示作用,為人類的現代化進程敲響警鐘,告誡我們要善待自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因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相輔相成。人與自然聯系起來,從人性上遵循自然的規律就是人與自然本質上統一的結果。老子認為,人的行為不應該獨立于自然之外的,而是把人與萬物等同,將人類視為是自然系統中的一個紐節。人作為萬物之靈,不能說主導,但是影響著自然界的發展變遷。因此,人類對自然界應該持“無為”的態度,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應當遵從自然發展的規律,應該尊重宇宙萬物的自然本性,切不可僅僅以功利的眼光衡量萬物。只有適當節制人的欲望,禁止人類無節制地掠奪自然,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宋緒富.先秦道家人生觀思想探源[J].考試周刊,2014,(45):17-17,18.
[2]森舸瀾,閆怡恂,史國強.先秦哲學研究(三):自然與《老子》的“無為”[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2(05):113-128.
[3]馬曉慧,楊玉婷.老子“無為”釋義:一種自然價值導向的“為”[J].荊楚學刊,2018,19(03):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