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玨蓉
◆摘 要:聾生由于聽說受限,他們對數學語言的理解和掌握存在著一定的障礙,而數學手語詞匯又具有局限性。本文從聾校數學教師們多年的實踐中總結出,在數學課堂中創造特色趣味性語言的必要性,并從如何創造貼近生活的趣味語言,有趣形象的肢體語言,夸張直觀的數學手語,風趣幽默的數學導語等方面進行具體的闡述和舉例。
◆關鍵詞:聾校;數學;語言;趣味性
《聾校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吸收聾教育的研究成果,要符合聾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能力。聾校的課堂語言具有多形式、多角度的特點,教師要在數學課堂中創造特色趣味性語言,有助于聾生理解,接受和記憶新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如何創造直觀、趣味的數學手語,老師需要不斷思考。
一、創造貼近生活的趣味語言
聾生的詞匯量不多,理解能力較弱,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強于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學語言具有抽象性,而手語是形象性的,因此,在數學課堂上,有經驗的老師會創造貼近生活的趣味語言,以自然語言為講述指導聾生學習數學,讓數學語言通俗化,這樣不但能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難度,還能加強他們對概念的記憶,更重要的是口語和手語都變得簡單了,老師和學生都輕松。
例如四則混合運算順序是:①同級運算時,從左到右依次計算;②兩級運算時,先算乘除,后算加減;③有括號時,先算括號里面的。這個看似簡單的法則,低年級聾生對它的文法手語表達學習吃力,對它的書面語理解困難,于是我們老師自己創造了通俗易懂的趣味語言:①一年級時,學習加減法,叫一級運算;二年級時學習乘除法,叫二級運算;加法和減法是朋友,碰到一起時要排隊從左到右算,同樣乘法和除法也是朋友,排隊算;②二年級比一年級要強大,所以加減乘除碰到一起時,要先算乘除,后算加減;③后來學了括號,它最強,要先算。實踐證明,學生對這段趣味數學語言理解、記憶深刻,可以貫穿整個義務教學段的學習,之后有了中括號、大括號、乘方的運算,學生也會自己編語言了,教學效果非常好。
聾校數學教學語言要通俗明白,使學生學得有滋有味,老師應該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深奧的知識明朗化,用自己的實踐經驗教給學生豐富的數學知識。
二、創造有趣形象的肢體語言
肢體語言包括面部表情、眼神交流、手勢語等,在一定條件下,肢體語言具有取代手語和口語的作用。在一些聾校里,聾人老師的課特別受學生歡迎,就因為他的肢體語言豐富、形象、有趣,學生就像聽故事一樣易懂,上課愉悅。所以要在聾校上好課,老師首先要把自己變成“聾人”。
近幾年來,我們老師努力把有趣形象的肢體語言融入數學教學中,讓聾生從不同角度尋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到眼、手、腦并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領會。
例如在教學方程的意義這一課時,老師把自己變成天平,左右手分別是托盤。在列出算式后,老師只要滑稽地動動左右手,拋出疑問的表情和眼神,學生立刻領會哪個手高哪個手低,當兩個算式相等的時候,學生會興奮地上來把老師的兩只手放平,這樣學生對等式的概念印象極為深刻。
又如在教學買東西夠不夠的應用題時,單純地教學“夠”與“不夠”的手語及含義,較為枯燥,如果創造有趣形象的肢體語言,教學效果極佳。課堂上,老師從口袋里伸出手來,空空的,雙手一攤,配以愁眉苦臉的面部表情,學生立刻知道那是“不夠”,相反握著拳頭,配以喜笑顏開的面部表情,學生就明白“夠”的含義。
我們遵循聾生視覺優勢,將有趣的肢體語言靈活滲透到某些情境中,運用肢體“說話”,讓人一目了然,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掌握知識,獲得能力。
三、創造夸張直觀的數學手語
手語是聾人的主要交際工具,《中國手語》具有規范、統一的特點,但數學手語詞匯遠不滿足聾生學習數學語言的需要。我們往往要根據實際需求,創造數學手語,突破詞匯的局限性,從而達到豐富課堂,有效溝通的目的。實踐證明,在數學課堂中,創造夸張直觀的手語,通過手語的輕重緩急、豐富的表情,把意思、情感表現出來,往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題意,效果不錯。
例如加減法,兩手掌合攏表示合起來,用加法計算;右手自上往下一揮表示從一個數里去掉一部分,用減法計算。通過直觀的手語,學生對加、減含義理解透徹。又如大、小、多、少之類的手語,老師可以突破胸前的手語范圍區,配以搞笑的面部表情夸張地打出來,讓學生對題意有深刻的理解。
又如在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時,手語書中沒有“坐標”的詞匯,我們就把“坐標”理解為“座位的標記”,即第幾排第幾列,創造出相應手語,學生很是認同,這對他們理解坐標系有很大幫助。又如“勾股定理”中的“勾股”,手語書中沒有,打拼音字母不恰當,我們根據在中國古代,人們把彎曲成直角的手臂的上半部分稱為“勾”,下半部分稱為“股”這一趣聞,用一只手拍一下另一只彎曲成直角手臂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就是“勾股”了。
四、創造風趣幽默的數學導語
隨著知識點難度的增加,高段的聾校數學課堂氛圍較為沉悶,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怎么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精心設計風趣幽默的數學導語,可以起到先語奪人的效果,為學生的思維指明方向,引領他們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
證明類題目是高段數學的教學難點,聾生觀察能力較強,語言組織能力弱,在教學的啟蒙階段,老師先出示容易產生錯覺的圖案,如箭形錯覺圖等,判斷兩條線段是否一樣長或一組直線是否平行,在學生充滿疑惑的回答之后,老師的一句“直觀是重要的,但它有時也會騙人”很幽默地引出了什么是證明,為什么要證明的意義,學生頓時豁然開朗,課堂氛圍轉好。又如在教學定義與命題時,老師用生活中趣事“黑客是穿黑衣服的賊”,“因特網是英國造的特殊的網”等幽默性導語,引出了“能清楚地規定某一名稱或術語的意義的句子叫定義”的概念。
當然趣味導語要以聾生的現實生活和已有知識為背景,做到簡潔凝練、親切自然,快速巧妙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發揮好課堂教學中應有的特色作用。
參考文獻
[1]趙輝.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語言藝術[J].西部素質教育,2017(3).
[2]李巧.聾校數學手語的準確性[J].中國教師研修網,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