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清
◆摘 要:運用素質教育思想指導初中語文教學要充分地釋放學生的內在學習潛能,把學生置于學習主體的位置,讓學生能夠高效地完成教師所安排的教學任務,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成效,獲得更高的語文綜合素質。合作學習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的方式,教師要積極地探索研究,讓這種教學方式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合作學習;語文教學
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是現代教育要求的目標,學校的重要任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而不只是學會知識。在這種時代要求下,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就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發展意識以及合作意識。對于學生自由發展,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途徑。面對課堂的教學條件,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也是非常適合的,也可以提高教學過程中的活躍氛圍,十分有利于語文課堂教學。
一、初中語文課堂的現狀
現如今課堂中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雖然在部分課堂中已經有了實施,但是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去解決,合作教學就等同于形式,并不會帶來太好的效果。第一個原因是教師的自我態度問題,一些教師放不下之前的教學方式,對新型的教學方法不認同。第二個原因就是學生態度的問題,一些學生不懂得在合作中做一個參與者,而是一味地依賴別人的成果,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探究能力,發散自己的思維。這種情況就會導致整個團隊的探究成果取得的效果較差,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有一定的影響。
二、合作學習對于學生終身發展的價值
合作學習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內在學習的主動性。在合作學習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夠營造一種更加平等、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掌握了更多的學習主動權,而教師作為陪伴者、引導者,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及時幫助和學習資源,成為一種密切配合與合作的關系,學習效果自然會獲得更大的提升。最為重要的是,這有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展,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小組成員要好好利用教師布置的合作學習的任務機會,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要參與進來并闡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長此以往,即便學生在課堂上沒有交流的時機,他的意見及建議也能在小組交流中表達出來,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加愉快地學習。
三、初中語文課堂中開展合作學習的途徑
(一)運用科學而合理的方式教學
合作學習的形式多種多樣,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合作,教師和學生之間也可以合作。一般來說,教師在組織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要很好地將學生之間的合作積極性調動起來。同桌之間以及小組之間都能夠形成一種合作互助的關系,讓優等生和學困生之間形成幫扶的關系,大家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各自發揮優勢,共同為任務的順利完成而努力。在生生合作的過程中,大家的思路會變得非常開闊,對于問題的分析也更加透徹,因此,教師要合理分配小組,給學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機會。小組的劃分還可以有以下幾種形式。
(1)根據學生的固定座位,就近組成學習小組。
(2)根據性別、個性差異及能力水平等,將學生分成4~6人的合作小組,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等具體情況靈活組織,各組成員在能力、水平方面要大致均衡。
(3)根據學生的小群體來分,這是一種不常用,但較受學生歡迎的合作形式。在這樣的小群體中,大家的合作會更加密切,而且氣氛會更加活躍。
(4)全班集體合作。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讓學生各自發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教師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只在關鍵處加以指點或引導,強化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二)多方位利用小組教學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對于任何一種教學方法來說,重復知識的出現就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多方位利用小組教學方法去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小組教學方法最方便的一點就是小組一經分配,便于思想交流和管理。對于一些有意義的可以利用的課文或者古詩詞、文言文等,就可以組織小組舉行一些有意思的比賽。比如,文言文敘事文章中人物的扮演,每組表演進行競賽。再比如,對于一篇有情感的詩歌可以舉辦小組朗讀比賽,這樣就會為小組合作教學增添更多的趣味性,小組成員中一些有這方面能力的人也會在語文課堂上得到很好的展示機會,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提高。
(三)教師加強引導
對于小組合作教學的發展,每個小組都會有一個獨自的發展方向。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就要引導整個小組朝一個好的方向發展,在小組中樹立小組模范,使學生從心理層面愿意跟隨這種好的行為習慣以及好的學習方法去發展。通過這種方法去培養學生的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就會使學生受益終生,才會讓小組教學具備更多的生機與活力。所以,在小組合作教學中,引導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教師要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從自身做起,樹立好的榜樣,然后在小組中選出榜樣。
四、結束語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善于引導,促進學生的合作交流,讓學生合作共贏。大家一起努力,群策群力,共同提高語文綜合水平和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梁艷.新課改下初中語文合作學習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
[2]趙萬宏.關于初中語文高效課堂閱讀教學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