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翔 姚振東 楊小兵 黃慧敏
◆摘 要:大學生網絡偏差行為日益增多,已經成為影響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參閱大量文獻的基礎上進行深入分析,介紹了網絡偏差行為的定義、影響因素、降低網絡偏差行為的對策與建議,有助于讀者進一步了解網絡偏差行為。
◆關鍵詞:網絡偏差行為;對策
1網絡偏差行為的定義
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普及,網絡使用越來越廣泛,日常生活中,人們已經很難離開網絡。近年來,一個互聯網使用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那就是網絡偏差行為。網絡偏差行為是網絡使用者在使用網絡過程中有違甚至破壞網絡規范的偏差行為的總稱。網絡偏差行為易對大學生身心造成傷害。
2網絡偏差行為的影響因素
2.1個體社會支持
研究表明,網絡偏差行為與個體的社會支持有密切的聯系。張婷(2011)研究網絡偏差與社會支持的關系時候發現,社會支持對網絡偏差行為存在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這表明個體的社會支持越少,網絡偏差行越多。還有研究采發現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在自尊和網絡偏差行為間的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根據緩沖器理論,社會支持系統作用于個體的認知系統與行為系統之間,社會支持較差的個體,認知系統傾向于低估偏差行為的危害性,更容易產生網絡偏差行為。
2.2自我道德水平
研究表明,一些網絡偏差行為和個體的網絡道德密切相關。個體的思想道德水平越低,越有可能作出網絡偏差行為。一般來說,人們的行為是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共同約束的,在現實環境中,個體的行為更容易受到公眾的監督,人們往往會做出符合道德和法律預期的行為。網絡環境則有著與現實環境不一樣的特點,個體在網絡虛擬環境中行為具有更大的隱秘性、匿名性等,個體的不道德行為更加不容易被察覺,因此一些網絡道德低下的個體更容易做出網絡偏差行為。
2.3家庭教養方式
有研究金發現,父母監控會影響個體的網絡偏差行為。此外,在民主家庭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個體,更加活潑、開朗,因此較少可能出現網絡偏差行為。而在專制環境下長大的個體,性格較為壓抑,當其不能在現實環境中發泄自己的情緒時,更加容易通過網絡偏差行為發泄自己的不滿。而放任型家庭的個體更加缺乏管束,因此行為更加隨意,若個體又處于較低網絡道德水平,則很有可能發生網絡偏差行為。
2.4情緒調節能力
時宏(2017)指出,個體的內在體驗情緒是通過表情、語言、行為等外部行為體現的,網絡過激行為、欺騙行為等一定程度上也是個體不良情緒的表現。這表明,個體通過網絡偏差行為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例如,個體可能在網絡論壇跟帖中使用低俗語言、在網絡聊天中謾罵對方等。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種消極的情緒調節方式,實際上是個體情緒調節能力較差的表現。反之,若個體情緒調節能力較強,或者說有更為積極合理地情緒調節方式,則會較少地出現網絡偏差行為。
3減少高職大學生網絡偏差行為的對策
從大學生自身角度來看,應堅守底線,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文明使用互聯網絡。個體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和修養,很多時候,網絡偏差行為往往是沖動而不能抵制誘惑而致。從家長的角度來看,要改善教養方式,多采取民主、溫暖、積極的教養方式,培養學生健康、樂觀的人格,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來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問題。作為學校,可有針對性地對網絡偏差行為的大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和團體輔導,提高其情緒調節能力。對于社會來說,需要引導該類群體,要加強網絡監管,進一步完善網絡實名制,約束網絡偏差行為。
4結語
網絡偏差行為與個體的社會支持、自我道德水平、家庭教養方式、情緒調節能力密切相關。減少網絡偏差行為,需要大學生自身、家庭、學校乃至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未來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可對具有網絡偏差行為的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咨詢和團體輔導干預。
參考文獻
[1]馬曉輝,雷靂.青少年網絡道德與其網絡偏差行為的關系[J].心理學報,2010,42(10):988-997.
[2]張婷.大學生網絡偏差行為與自我中心、社會支持的關系[D].贛南師范學院,2014.
[3]金童林,陸桂芝,張璐等.大學生網絡社會支持在自尊和網絡偏差行為關系間的中介作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7(6):327-333.
[4]王雁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關系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4,27(5):1175-1177.
[5]金童林,陸桂芝,張守臣等.無聊傾向對大學生網絡偏差行為的影響:網絡消極情緒體驗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6(4):640-643.
[6]金燦燦,鄒泓.父母監控與青少年網絡偏差行為的關系:人格類型的調節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3(6):64-69.
[7]時宏.青年網絡情緒表達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7.
通訊作者:馬翔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職生網絡偏差行為干預研究”。項目編號:XJK17CXL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