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勤
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必須突出歷史教育的社會性與實踐性,重點強化對高中學生群體內在價值觀與歷史理解力的悉心培養與詳細指導,順應新時代教育革新要求,使學生掌握較強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保證高中學生充分利用課下和課間時間學習課外歷史知識,通過持續練習提高自身對考試題目中史學案例的分析能力,深入探究并全面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社會背景與起因經過,從不同角度理解我國歷史發展方向與人類文明演變規律,提高學生史學研究素養。任課教師必須改變教學思路,培育高中學生群體的自主學習習慣與歷史理解力,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的探索意識。本文分析了現行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可行策略。
關鍵詞:歷史教育;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前言: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必須隨著教育體制的變革進行調整,現階段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普遍以培育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為最終教學目標,多數任課教師著力于訓練學生的史學資料搜集能力與案例分析能力。高中學生歷史知識學習效率可隨著自學能力的增強而大幅度提升,任課教師賦予了學生更多思考空間,學生思維能力與史學材料理解力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獲得強化鍛煉,有了明顯提高。
一、影響培育學生自學能力的客觀負面因素研究
(一)高中學生不理解學習歷史知識的社會價值
大部分高中學生無法理解學習并記憶歷史知識的重要性,無法通過改變自身學習習慣滿足新的教學模式下對自主學習的要求,很多學生只僅僅記住了歷史事件的發生次序與具體年月日期,并未將其整理為完整的歷史知識網絡并對歷史演進規律進行分析總結,學生無法對破碎零散的歷史知識點產生整體性認識,難以從中發掘出全新的見解,無法體會到學習歷史的現實意義,因不具備強烈的學習動機而失去了學習動力和跟隨任課教師學習歷史的熱情[1]。
(二)學生沒有足夠的自學經驗,未掌握分析歷史材料的技巧
多數高中學生未能掌握支撐個人自主學習的基本技能,沒有足夠的自學經驗,無法獨立分析歷史規律與史學問題案例,只會在分析歷史材料的過程中機械性照搬現行歷史教材中的定論,對歷史事件缺少自主理解力,無法發揮創新思維提出獨創性意見與評論,自學能力嚴重不足。失去了任課教師全程指導的高中學生迅速喪失了學習歷史知識的方向感,無法在自由開放的全新課堂學習環境中積累學習歷史知識的經驗,自主化學習模式反而影響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記憶[2]。
二、改變課堂主體、高效培育學生自學能力的教學路徑研究
(一)開展情境化歷史教育,使學生了解學習歷史的價值
任課教師應充分利用潛在的教學資源與技術工具,發掘歷史教育的社會指導價值,使課堂教學具備更高的現實性。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與考試成績,還應通過校園文化宣傳機構與學校在線網站普及歷史知識與案例分析技巧,構建新時代的歷史文化教育平臺[3]。例如任課教師可與校方合作在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日期舉辦紀念性校內集體活動,在學習高中歷史課程中關于南昌起義的內容后,任課教師可組織學生前往學校附近的軍事歷史博物館參觀,了解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烈士事跡,通過瞻仰烈士的光輝加深對課本中所記錄的歷史事件的理解,使學生深刻意識到學習歷史的必要性與社會價值,拓展學生了解歷史知識的途徑,使高中學生以革命主義歷史觀分析探究諸多歷史事件的內在關聯性。
(二)采用小組互助模式提高學生的自學效果
高中學生無法單獨完成史料搜集與系統性全面分析歷史案例的自學活動,任課教師可組織班上學生結成課上或課下的互助組織,借助集體的力量改變個人在開放式學習環境中的孤立境況,提高歷史課堂學習的合作性。學生可互相交換對重大歷史事件與著名歷史人物的理解與認識,以此使學生養成從不同角度認識歷史知識的思考習慣。高中學生結成小組討論某一歷史主題與問題有利于改變課堂學習氛圍,提高課堂學習的活躍性,通過人際關系調動缺少學習積極性的學生參與歷史問題討論活動之中,改變部分學生對學習歷史知識的抗拒態度,培育學生的集體意識與組織能力,小組內的各個成員可負責搜集不同方面的資料與信息,通過將各方面知識進行整理匯總,學生可認識到歷史事件的不同方面,了解到更為豐富的課外歷史知識。
結論:為了在高中階段的歷史課堂教育中高效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任課教師應重新制定合理教學計劃,開辟學生自主學習的新路徑。教師應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課本中的歷史知識進行無限制的研究討論,組織學生參加集體紀念革命烈士的校外活動,使歷史教育具備更高的文化意識傳承價值,讓高中學生掌握具備更強應用價值的自主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彭升.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外企業家,2018(35):211.
[2]展萍莉.信息技術背景下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7(11):150-151.
[3]冉崇娟.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歷史學習方式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8,4(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