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娟 聶英健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整體水平的快速提升,高等教育問題愈發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形成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熱點問題。在高等教育機構中,大部分的大學生都能夠戰勝來自學業與社會的壓力,順利完成學業,進入社會,參與社會活動,成為職業個體。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的大學生會發生個體問題,無法順利完成學業進入社會,其主要引發原因是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人格形成問題。本文簡要分析了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綜合情況之間的關系,對如何利用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關系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社會支持;大學生;心理健康;人格特征;關系
據有關研究,社會支持與大學生的生活質量、個體發展、人格形成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良好的社會支持能夠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不良的社會關系則會損害大學生的心理價值體系,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長。大學期間是學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心理體系與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是今后人生的基礎。在這一時期,需要更多來自社會的支持,幫助學生順利抵抗壓力、戰勝困難,成長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1 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綜合情況之間的關系分析
據有關研究人員發現,在大學生群體中,能夠發現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獲取社會支持方面具有不同的情況,這也就是說,社會支持與大學生的性格差異之間具有一定的聯系。可以發現,女大學生的社會支持資源獲取程度要遠遠高于男大學生,之所以呈現出這樣的結果,主要是由于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面對男女不同的生理特點,女生的抗體力勞動負荷的能力較弱,且女生會更加主動積極的尋求社會上的理解與支持,從而有效解決問題[1]。
此外,社會支持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具有直接關系。據有關研究表明,學生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少,越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若獲取較多的社會支持,則心理問題的發生概率較少。這主要是由于社會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激發大學生的良好情緒,促使學生產生正面、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緩解社會壓力對學生心理造成的沖擊。大學生的人格特征與社會支持之間同樣有一定的聯系,可以發現,外向的學生更容易獲取社會支持,且對社會支持的滿意程度較高,而內向、精神不穩定的學生不會獲取更多的社會支持,且進一步造成學生人格的偏差,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
2 如何利用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關系
2.1 強調社會支持資源,促使大學生主動獲取社會支持
針對上述的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綜合情況之間的關系,要想充分發揮社會支持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人格健全發展的影響,就要提高社會支持的主動性,將社會支持作為大學生成長與發展的資源之一,為學生提供幫助,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正確的面對來自就業與畢業的壓力。但是,在大學中,存在很多“明知道可以利用卻不利用”的情況,這主要是由于大學生不愿意接受別人的幫助,基于此,就要開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支持獲取觀念,促使學生主動獲取社會支持[2]。
2.2 完善社會支持組織體系,形成社會資源非正式支持
針對上述的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綜合情況之間的關系,要想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人格健全發展,就要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的力量,形成完善的社會支持組織體系,形成大學生社會支持合力,為大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非正式社會支持,比如:企業就業通道、大學生畢業再教育渠道,等等。此外,高等院校要積極鼓勵大學生自立自強,引導大學生在獲取社會支持的同時逐漸擺脫依賴心理,掌握自理能力與自我發展能力;還要引進“非正式支持”的渠道,為學生提供工具性能力的支持資源,促使學生能夠掌握技能然后實現人生的成長與發展,而不是一味的依賴于學校提供的資金支持[3]。
2.3 開展多種心理教育活動,促使大學生人格健全發展
針對上述的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綜合情況之間的關系,要想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人格健全發展,高等院校要將自己開展心理教育活動,為大學生提供豐富多樣、專業的心理健康輔導與人格引導。為大學生的人格健全發展奠定基礎。高校要引進專業的心理健康輔導師,選擇合適的場地,開設“心理需求與咨詢”辦公室,為大學生提供心理教育與輔導,還要積極開設講座,進行心理健康自我調節的科普,提升大學生對自己的了解程度,促使大學生能夠掌握心理調節的基本技能,為大學生今后的健康發展提供基礎條件[4]。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人格特征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城市大學生得到的社會支持會遠遠高于農村大學生,且城市大學生呈現出更加穩定的心理狀態與人格發展狀態。人格是學生在生活事件中受到外部不同因素影響并且對其作出反應的一種因素,現如今還沒有發現人格特征能夠在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之間起到調節的作用。基于此,要想有效利用社會支持,提高大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就要充分調動社會支持資源、完善社會組織支持體系、開展多種心理教育活動,促使大學生人格健全發展。
參考文獻
[1]呂京京.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的關系[J].心理月刊,2019,14(18):57 -58.
[2]李珊婷.貧困大學生的人格特征、社會支持和心理健康的關系[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7):129.
[3]程利娜,馮金平.貧困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5(01):37-40.
[4]李永鑫,李藝敏.體育專業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0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