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手術室作為高風險科室,保障患者安全是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中的重點。本文通過查閱國內外手術室患者安全管理的相關文獻報道,對其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進行綜述,手術室影響患者護理安全的相關因素主要包括護理人員因素、環境因素、儀器設備因素、管理制度因素和患者因素,干預措施主要包括改善手術環境、建設專業化護理隊伍、加強風險防控及創新管理制度,以及提高手術室患者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患者的手術安全。
【關鍵詞】手術室:患者安全管理;影響因素;干預措施
手術室作為醫院的核心科室,承擔著救治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治療和手術的任務,具有技術水平要求高、風險高、工作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等特點,手術過程中出現意外/不良事件的概率極高,護患糾紛時有發生[1]。積極開展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對于保障手術患者安全、提高護理管理質量、避免醫療糾紛至關重要[2]。因此,在手術中如何做好患者的安全管理,降低患者手術中各類風險事件的發生率仍是手術領域關注的焦點。安全管理是指在護理過程中,進行有計劃、有組織和有決策的控制活動,其主要目的是規范安全操作,減少護理安全事故[3]。本文從我院手術室手術患者手術過程中的相關危險因素及采取的防范措施綜述如下。
1 手術患者安全管理的概述
手術室作為高風險科室,保障患者安全是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中的重點。因此,必須要確立手術室患者的安全目標。患者安全十大目標包括: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提高醫護人員對患者身份識別的準確性;提高用藥安全;建立與完善在特殊情況下醫務人員之間的有效溝通,做到正確執行醫囑;建立臨床實驗室“危急值”報告制度;嚴格執行手術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術患者、手術部位及術式發生錯誤;嚴格執行手衛生,符合醫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防范與減少患者跌倒事件發生;防范與減少患者壓瘡發生;鼓勵主動報告醫療安全事件;鼓勵患者參與醫療安全。《患者安全十大目標》能規范醫護人員的從醫行為,是保障醫療護理服務質量、保障患者安全的有效措施。有學者提出[4]將患者安全目標應用于手術室管理中,對手術室的安全管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 影響手術室患者護理安全管理的因素
2.1 護理人員因素
有關護理人員的因素主要有:①護理人員安全防范意識不強②臨床經驗不足,工作責任心不強③專業理論知識缺乏和專業技能不夠熟練④對手術過程中存在的風險預見性不足⑤護理人員不足。以上原因均可導致手術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5]。研究[6]表明,患者護理安全與手術室護理人安全意識淡薄,責任心缺乏,操作技術不夠熟練,夜間看護不夠,導致病人跌落等密切相關。例如,手術前未認真核對,出現手術部位錯誤;手術前儀器設備未認真檢查,出現術中儀器設備故障,不能使用;手術中關體腔前未認真核對用物數量,導致手術器械、小紗布的遺留在體腔內;術中手術標本與器械混放,術后將標本與器械一起清洗掉;術中操作未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出現用錯藥、輸錯血等。
2.2 管理制度因素及人力資源
管理制度不完善、護理質量監管不到位、對手術患者潛在的風險預見性不足等,都可以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7]。有研究發現[8]管理制度不完善,護理人員結構不合理,不科學合理的排班等均可導致手術中的意外風險增加。據調查顯示,目前各大三級甲等醫院手術室人力資源方面普遍存在護理人員不足、護理人員結構不合理、培訓考核流于形式以及績效分配不均衡等情況[9]。例如,人手不足,無法分層次搭班,資歷淺的護理人員搭班,出現意外情況時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2.3 儀器設備及工作環境因素
手術室環境相對特殊,人員流動大,儀器設備多,存在較多風險因素。有研究[10]發現器械因素及手術室環境因素是手術室患者安全的危險因素。手術室的布局是否合理,儀器設備是否齊全完好,處于備用狀態,有無每班清點檢查及班班交接,儀器設備是否定期保養,有問題的儀器設備是否及時維修,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到手術能否順利的進行。
2.4患者因素
多數患者及家屬對諸如醫療事故、疾病、手術等相關安全知識缺乏,對不良事件發生的原因、所患疾病的原因、途徑、癥狀和體征、預防感染的相關知識不了解。在就醫過程中容易忽視手術過程中的風險,有時甚至不能提供正確的就診信息以及與病史相關的重要資料[11]。因此,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交流,做好健康宣教,耐心、詳細地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安全防范知識,提升患者及家屬對自身疾病的認識,使患者及家屬積極配合治療,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
3 手術室患者安全管理的防范措施
3.1 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制定各種風險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
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制定各種風險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如:手術安全核查制度、手術物品清點制度、手術交接班制度、手術標本送檢制度、手術患者體位管理制度、輸血安全制度、無菌操作技術、突發事件的防范措施、應急處理流程等。手術室護理人員需知曉手術室存在的安全風險種類與因素,并掌握各種風險處理措施與應急預案.同時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優化護理服務流程, 強化安全防范意識,可顯著降低手術室護士的差錯事故發生率[12]。不定期開展護理風險的演練,提升護理人員應急處理能力。
3.2 加強護理人員的風險管理,定期組織培訓與考核
風險管理就是對可能存在的危險進行識別,并制定相應的防范措施,以達到預見性干預的目的[13]。加強護理人員的管理,提升風險防范意識:①加強手術室護理人員護理安全風險的培訓,針對護理人員,特別是護士開展“三基”理論、急救知識、護理常規、“三基”技能,急救技術等培訓,考試合格后方能上崗。②加強排班、輪班和交接班管理,交接班提前10 min開始,嚴格核查床頭交接班內容,避免漏項。③加強做好護理文件的備案,并要求跟臺護士與手術醫生進行簽字,確保有記錄可查,提升護理人員的責任心和自我防范意識。加強護理人員專業理論知識和法律法規的學習,每月通過晨會或護士會的形式組織全科護士認真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士條例》等文件相關知識,強化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風險防范意識,做到學法用法,用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規范自己的行為,嚴防差錯事故的發生[14]。加強對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的管理能夠有效提升護理質量,及時有效的應對手術中的意外情況,保證手術順利的進行,確保手術患者安全,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15]??剖颐吭陆M織全科護理人員進行業務學習一次、小講課一次、護理技術操作考核一次,護理部和大科不定時組織學習和抽考,分層次進行培訓,對新上崗手術護士加大培訓和考核的力度,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理論和技術操作水平。同時,支持鼓勵護理人員參加院內外各種護理業務學習,選派科室業務精英外出進修及參加學術交流會,營造科室的學習氛圍,提高護理人員業務素質[16]。護理人員只有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嫻熟操作技能,能夠促進手術順利的進行,防止意外事件的發生。
3.3 改善手術室工作環境,加強儀器設備的細化管理與操作培訓
蔡霞[17]研究發現環境因素包括溫濕度及無菌程度直接影響手術質量,先進儀器設備的應用和操作直接影響手術進程,手術器械能否定期保養也成為手術成功的安全隱患。因此,手術室工作環境和儀器設備要指定專人負責管理.為手術患者提供安全、舒適、溫馨、安靜、整潔的手術環境,不僅能減輕患者的緊張情緒和恐懼感,又能使醫護人員心情愉快,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在手術中護理人員正確并熟練操作儀器設備對手術能否順利進行起著關鍵的作用,邀請儀器設備專業人員對醫療儀器設備使用者進行儀器設備相關理論知識和儀器設備操作培訓,儀器設備使用者經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18]。建立健全手術室儀器設備管理制度,手術室儀器設備要專人管理,并定位放置,定人清點檢查,每臺儀器設備有操作流程及維修說明,定期對儀器進行維修保養,保證儀器設備性能完好,處于備用狀態。定期對手術室護理人員進行儀器規范使用培訓,人人熟練掌握操作流程,并且懂得儀器設備出現故障時的原因及簡單處理辦法。
3.4 加強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交流,做好心理護理
手術室護理人員認真做好術前訪視、術前健康指導、對家屬提出的問題積極解答,及時安撫家屬不良情緒,維持良好護患關系[19]。 通過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時的狀態和心理波動,疏導患者在手術治療中的恐懼心理,并告知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重要性。幫助患者樹立樂觀的心態,積極配合手術. 護理人員應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屬可能會發生的風險事件,充分尊重患者與家屬提出的意見。如風險系數較高,可與患者及家屬講明情況,幫助其做好心理準備。手術結束后,護送患者回病房后,護理人員要向家屬匯報手術情況,告知家屬應注意的風險事項,按時跟蹤隨訪。
3.5 加強手術全過程的監測與護理:加強手術患者手術全過程的監測與護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手術并發癥及其他意外事件的發生,提高安全手術系數,有效保障手術患者的生命安全。手術的具體流程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20]。
3.5.1 手術前的充分準備:護理人員合理進行術前訪視,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包括信息核對、病史詢問、確認有無藥物過敏史等,對患者的整體情況進行了解,合理制定護理模式,進而評估患者手術的風險等級,提前預估手術中患者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制訂具體的風險管理措施,充分降低圍術期護理風險。對手術所需的每一個儀器和設備進行檢查,確保性能良好,處于備用狀態,則進行正常運行,如果儀器設備故障,則立即報修,同時檢查手術機械設備、無菌敷料以及藥物是否齊全和保持無菌。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患者入手術室后需要檢查手術通知單據、病歷報告、手術室房號、姓名等,避免患者接待錯誤。
3.5.2 手術中的緊密配合:根據術前風險評估,術中注意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提前做好器械、設備、藥品的準備。嚴格執行清點制度,完成手術前點、手術關閉體腔前點以及手術后關閉腔后點,對手術臺上的每 一個物品及時清點,清點過程中應由兩人進行,避免異物殘留到體腔內。手術中輸液、輸血以及用藥流程需要兩人分別核對,并且對照后進行。洗手護理人員需要主動進行手術配合,手術中最大化程度不換班,避免交班導致的手術失誤。巡回護理人員在予以術前評定前,對患者的皮膚情況進行分析和觀察,并且填寫皮膚評定表,加行皮膚護理指導,避免手術后壓瘡情況發生,皮膚評定完成前應予以保留和備份。巡回護理人員需要合理科學地應用儀器設備,全方面地對手術護理記錄單填寫,如手術體位合理擺放,組織標本的合理留取,同時手術物品清點,儀器滅菌效果,并且歸檔記錄。
3.5.3 手術后的正確處理:保存手術標本,避免丟失;手術后敷料以及設備嚴格按照清洗流程處理,避免交叉感染出現;進行術后合理訪視,首先和患者溝通后征求意見,對護理質量進行評定后,對護理對策進行完善,提升護理工作,以此改善護理質量。完成醫療廢物處理規程,將銳器妥善保管。
4 小結
手術患者安全是衡量醫療護理質量水平的新標準.是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的核心,也是醫護人員關注的核心問題 。完善的管理制度、科學的管理模式以及高素質、專業能力強的護理團隊是手術室安全的重要條件[11]。對手術室患者實施安全管理,有利于實現患者手術全程安全監管和無縫隙的對接,保障手術患者的醫療安全。因此,為確保手術患者的安全,需要運用科學管理方法,通過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制定各種風險防范措施和應急預案;加強護理人員的管理,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定期組織培訓與考核;改善手術室工作環境,加強儀器設備的細化管理與操作培訓;加強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交流,做好心理護理 ;加強手術全過程的監測與護理,手術前的充分準備,手術中的緊密配合,手術后的正確處理,有利于消除手術室護理工作的安全隱患,最大限度的減少護理事故的發生。同時有利于建立和諧共贏的醫患關系,促進醫療護理質量的持續提升。
參考文獻
[1]李躍榮,易鳳瓊,趙慶華,等,手術室護理人員手術安全管理態度調查[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5,30(20):49-51.
[2]肖李凡.風險管理對提高手術室護理管理質量的作用[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9,26(22):176-178.
[3]何春艷,屠曉微,李佳育.安全管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與效果評估[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10):164-165.
[4]阮愛娟.患者安全目標在手術室管理中的應用[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12,10(1): 116-117.
[5]胡小雪.手術室護理安全與風險管理[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6(11):160-161.
[6]潘靜,朱佩芳,朱梅華,等.護理工作中病人安全與風險控制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6,30(24):2958-2961.
[7]張嵐,張蘇娟,高萍,等.前饋控制在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14):154-157.
[8]江???,杜靜環,量玲杰.安全管理對手術室護理質量及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4,35(6):1294.
[9]王曾妍,李桂陵,高興蓮.信息化管理系統在手術室護理人力資源優化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6,31(6):11-13.
[10]李燕.手術室存在的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安全管理措施的效果評價[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6)·118-119.128.
[11]周秀娟.手術室患者護理安全管理的研究進展[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7,33(29): 2317-2320.
[12]李小嫩,鄧敬儀.張海霞.等.安全管理評價指標在減少手術患者差錯事故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21):83-84.
[13]黃米娜.風險管理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9,48(18):2298-2300.
[14]李俊花.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風險原因分析及對策[J].天津護理,2014,22(3):238- 239.
[15]徐靜. 風險管理防御機制在手術室護理管理過程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7,15(7):264-265.
[16]全寒珍, 蔣維連. 手術室護理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展[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3,(11):14-16.
[17]蔡霞.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的阻礙因素度處理對策[J].大家健康,2017,11(20):237-238.
[18]高薇,李娟.手術室護理安全文化的建設與患者安全管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1):212-21.
[19]康美蓮.手術室風險管理對手術室感染控制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8,9(14):140-143.
[20]任宏,于長穎.血管外科護理風險管理對提高患者及護理人員安全意識的意義[J].中國臨床研究,2018,31(12):1716-171.
作者簡介:
石花飛,女,本科,主管護師.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溪山醫院手術室(廣西 桂林,54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