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青 徐玲琴
現代社會大多是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的現象比較嚴重。怎樣讓孩子更好地認識到合作的意義和重要性?如何通過合適的載體讓孩子親身經歷、直接感知?4歲是幼兒游戲社會性水平發展的轉折時期,教師應抓住這個關鍵期,支持幼兒更好地實現從“我”到“我們”的跨越。
從幼兒游戲中觀看
活動場景:小米是這次游戲的發起者,在小米的心中,“搭建高速公路”的游戲構想很清楚。首先,小米和小致兩人一起搭建時,小致搭了轉彎的道路,小米覺得不合適,于是進行改造;其次,軒軒搭造的紅綠燈和黃燈先后被小米拿掉(高速公路一般沒有紅綠燈)。
小致想搭一條轉彎的路,但是經小米否定和改造后,小致認可了小米的做法,他的游戲構想經過了一個自我調整和同伴認同的轉變過程。軒軒想拼搭紅綠燈,然而沒有得到小米的認可,軒軒對小米的做法有些疑惑,堅持將紅綠燈放回高速路上。
通過活動,我們可以看出中大班小朋友已經具備“分工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經驗,然而在分工合作過程中,對于方式有不同的理解。幼兒從個體到團體之間可能存在哪些阻隔呢?
游戲構想不同步——幾個“我”可能產生沖突。在活動場景中,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我”都有一個不同的游戲構想:小米一直試圖努力實現自己的構想,甚至跟軒軒有了動作上的沖突,而軒軒并不明白小米的游戲構想其實是什么燈都不需要的。
語言表達不到位——互動中“我們”缺乏溝通。小米的想法得到了小致的理解和支持,這跟兩人平時經常在一起玩有關。軒軒跟小米的矛盾首先是因為兩人經驗不一樣,另一個原因是兩人不知道如何溝通。
概念建構待深入——“我們”不只是幾個“我”的累加。此時大部分孩子的概念建構還在同質合作階段,比如小米和小致。合作還有一個表現形式是非同質的互補形式的,這樣的合作比同質合作更難,孩子對同伴合作的認知還有待深入。
“我”與“我們”彼此成全
游戲前:聽“我”說一說。許多時候,幼兒的游戲構想是即興產生的,可能只有自己知道,教師有必要在游戲前進行一些鋪墊和啟發。一方面,通過創設和有效地利用環境和材料引發幼兒共同的游戲構想;另一方面,幫助幼兒表達自己想法的同時也讓他們學會相互傾聽。
游戲中:“我們”一起玩。幼兒游戲時,老師應有目的地觀察,用兒童視角分析問題,把握幼兒游戲構想的理解時機。比如游戲中小米不接受軒軒的紅綠燈,教師最好以玩伴的身份引發兩人進行對話:“軒軒,我們問問小米這里需不需要紅綠燈好嗎?”也可直接問小米:“為什么這里不需要紅綠燈啊?”幼兒是在不斷地解決問題和交往沖突中成長起來的。所以教師對于孩子的沖突不要急于介入,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游戲后:“我們”因“我”而更棒。活動后教師可請幼兒來分享成果和經驗。比如讓小米和小致共同來介紹,對于高速公路又長又平以及兩人的默契合作給予充分肯定。幼兒對于合作的概念是逐步建構而成的,必要的時候,教師也可以組織一些規則游戲和集體教學,讓幼兒明白在同伴之間要互相支持而不是互相抱怨。
成功的快樂分享自然很需要,同時失落的情緒也要關注,像軒軒這樣既有與人合作的熱情也注重自己想法的小朋友來說,可以幫他明確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可以負責高速公路上的指示牌、標記等細節裝飾。在游戲中既有事件分工,又有任務或作品的合作,這樣“我們”的游戲就更棒了。
(作者單位:浙江省級機關北山幼兒園)
責任編輯:谷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