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田微



摘要:一流專業建設背景下,高校開展專業預警及動態調整的工作,是完善內部結構、構建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要舉措。對于厘清普通高校本科專業預警及動態調整的研究脈絡,提升專業建設與調控水平,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平衡,保障高等教育的質量有重要指導意義。本文基于中南民族大學專業預警及動態調整工作的開展,從現有預警模式分析其成效,并提出通過設置分類、分級等模式對現有預警模式進行優化,最終通過系統設計實現優化改進,對于厘清普通高校本科專業預警及動態調整的研究脈絡,提升專業建設與調控水平,促進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平衡,保障高等教育的質量有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專業預警;動態調整;分類管理;分級管理
一、引言
專業是高等學校實現其辦學功能的重要載體,專業設置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內容,對高校辦學規模和辦學質量具有決定性作用。隨著國家“雙一流”建設、高考招生改革,國內不少高校紛紛進行專業結構調整布局。2018年6月,教育部在成都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有關情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指出,下一步,教育部將以建設面向未來、適應需求、引領發展、理念先進、保障有力的一流專業為目標,實施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即建設1萬個國家級一流專業點和一萬個省級一流專業點。根據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和“新高教40條”精神,“優化專業結構”“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是當前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的重點。
二、高校專業的規模和專業設置現狀分析
(一)高水平大學專業布局調整的邏輯
1.“政府主導”邏輯
專業的備案與審批是經教育部組織開展的專項工作,經申報、公示、審核等程序,最終以公文形式予以公布。
2.“市場主導”邏輯
各種大學專業排行榜和就業排行榜及目前市場需求,迫使大學調整甚至取消部分專業聲譽不理想且就業情況不樂觀的專業,從而集中有限的各種資源,重新加強建設市場認可度較高的專業。
3.“學科主導”邏輯
大學以學術發展的內在規律為主導,對專業布局進行符合高等教育規律的調整。如具有行業背景的高校,一般會對行業相關專業進行重點扶持,以保證高校特色的發展。
(二)高水平大學專業布局調整的原則
控制專業規模,加快專業轉型升級,突出重點專業建設,打破專業壁壘限制,優化專業資源配置。
總體而言,中南民族大學學科門類齊全,對比國內其他高校,專業數量略多,專業布局與結構有待優化,專業結構和國家戰略及民族地區發展的適應度不夠,與學校學科布局的匹配度不高。在專業設置上,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民族地區的意識不夠強,新辦專業服務于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針對性不夠強,現有專業中應用型、學科交叉型專業不夠多。
三、現有專業預警及動態調整模式成效分析
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實行總量控制,遵循“增一撤一”的原則,同時建立了專業預警與退出機制。目前,專業預警與退出的主要依據是各專業招生、轉專業、就業、專業評估等方面的數據,專業預警僅針對已有2屆及以上畢業生的專業。
(一)現有預警模式存在的問題
由于逐年累積效應,數據規模越來越大:數據來源涉及招生一培養一就業等多部門管理,數據收集需要牽頭單位:部分數據對相關專業是家底和隱私,直接公開存在一定的問題;預警數據中權重未體現,指標量化、細化不夠。
(二)問題解決方案
1.分類管理
結合專業預警數據來源,按照職能部門業務劃分,將數據分為生源數據、培養過程數據、升學及就業數據,由數據的管理業務部門提供實時、準確可信的數據,并對數據進一步細化,根據業務推進對數據進行相應處理:還需要結合專業特殊性,將特殊專業予以區分,如新辦專業、藝體專業等。
2.分級管理
建立分級指標體系,一級指標包括專業基本情況、生源指標、培養過程指標、升學及就業指標等:二級指標在一級指標下進行細分,包括專業起始招生年份、專業評估結果、專業調劑率、轉專業比例、異動(包括轉專業及分流等)后學生人數、就業率、升學率等,還可以結合專業認證指標,加入學生對專業認可度、校友評價、社會評價等指標。
3.專業預警系統設計
專業預警是現代預警理論在高等教育專業發展和建設領域的運用,是對高等教育的專業需求、專業培養和專業就業進行綜合分析、評估與建模,研究專業設置與調控的閾值,進而為高校的專業設置提供決策依據。而專業預警系統的設計,可有效解決數據多部門分類管理、年份累計數據處理的問題,從而使專業預警更加科學與便捷。
4.專業預警及動態調整后續建議
根據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18年度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的結果顯示,新增備案數量最多(前3)的本科專業分別是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和智能科學與技術;新增審批數量最多(前3)的本科專業分別是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安全和會計學。2018年撤銷數量最多(前3)的本科專業分別是服裝與服飾設計、教育技術學以及信息與計算科學。目前,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加強新設專業建設,以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合理控制招生規模,調整優化人才培養結構:以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依據,不斷提升專業內涵,突出專業特色,加強專業認證,切實保證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因此,高校應將新專業設置愿景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密切聯系起來,通過優化專業結構,促進特色建設,以增強學校的生命力和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焱斌,朱泓,黃瑋,李勇江.基于AHP的本科專業動態調整預警評價模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
[2]李建宇,洪林,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專業設置及動態調控機制的構建[J].江蘇高教,2013(1).
[3]張紅,王煥群,朱克敵,普通高校本科專業預警與動態調整機制研究與對策[N].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3(2).
[4]何霖俐,尚麗平,龍曉英,普通高校本科專業預警與動態調整機制研究綜述[J].教育現代化,2016.
[5]《中南民族大學本科專業設置與動態調整實施辦法(試行),民大教學[ 2018]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