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茹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開始向學生傾斜,意識到了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性,這就使得教師在教學中轉變了教學方向,開始圍繞學生的綜合培養展開教學,其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了各科教師教學的重點,引發了教師的深思。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語文
在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是使學生逐步形成屬于自身的語文能力、審美情操、情懷品格的必備素養,也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高效學習的重要保證,對于高中階段學生來講十分重要。而教師基于核心素養對學生來展開教學,便需要結合核心素養的內在含義以及學生的學習心理來制定教學策略,從而使學生能夠善于并樂于接受,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形成和發育。下文,筆者便就教學策略的開展來進行一番探究。
一、靈活課堂導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采用語言來進行進行課堂導入,而以語言展開的課堂導入對于高中生而言會顯得空洞、乏味,長此以往,會使課堂導入的效果變得低下。因而,教師應開展有效的課堂導入,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對教師的教學內容進行充分記憶和理解,進而推動課堂學習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再別康橋》這一課時,筆者便利用多媒體播放出“康橋”以及“康河”的相關圖片,并讓學生通過圖片能夠對作者筆下唯美的“康橋”風光產生興趣,并通過這些圖片對作者的詩文進行賞析,這樣,學生便可以直觀地觀看到作者描述的“康橋”風光,進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寫作手法的運用,推動學生對《再別康橋》一文的學習和理解。或者,筆者在講《歸園田居》一詩時,便先以動作演示了一個農夫刨地的姿勢讓學生去猜,學生很輕易的便猜出了筆者扮演的形象,隨后筆者再以問題來引起學生的好奇:“自魏晉一來,文人在官場失意后大都喜歡歸隱田園的生活,那么,古代文人向往的田園生活是什么樣子的呢?”在這節課中,筆者先是通過“農夫刨地”來引起學生注意,再通過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能夠對《歸園田居》一詩的學習充滿主動性,推動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提升。
二、深層感悟文本,挖掘其中情感因素
文本教材是語文教學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載體和必要工具。而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也應是以教材為出發點。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選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廣,往往富含更多的情感教育因素。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文本內容,通過對字句、段落的剖析、講解來使學生感悟文章的魅力,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這一課時,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借對北平秋天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對故都的秋的熱愛之情。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筆者帶領學生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前提下,結合如下問題對課文進行深入賞析:(1)課文的第一段,作者是從哪個角度描寫秋的?這一角度的描寫突出了秋的什么特點?(2)在3-11段中,作者對北國之秋進行了具體的描寫,并描繪了5幅畫面,這分別都是怎樣的畫面?學生通過品讀課文、探討就能得出結論。然后筆者順勢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寫作背景及文中落寞景物的描寫,名作作者表達的身居戰亂年代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悲涼心態。如此,通過感悟文本內容,學生就能深刻理解了作者的寫作內涵,進而提升對文本的情感認識。
三、分組辯論探究,培養學生批判思辨
思維的發展與提升素養對于學生而言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素養,其表現為學生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直覺體驗,能夠有邏輯的對文學內涵進行分析和推理,能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文學作品,形成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獨立認知。教師對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素養的培養,可以讓學生分組辯論探究來完成,通過為學生設定學習目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進行自主探究,并使學生在小組內探究、思考、辯論,來使學生能夠對文學作品產生獨立認知,進而促進學生批判和思辨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教學《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時,筆者便讓學生分組去自主探究,由于《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是小說章選,其閱讀理解難度不大,學生的自主探究也就能夠進行下去。筆者先是為學生設定了如下學習目標:“文中作者對幾個重要人物都是怎么描寫的?人物所表現出的性格特征是怎樣的?環境描寫有哪些?特點和作用是什么?”然后,筆者便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進行探究,并讓學生嘗試對課文進行賞析,在小組中進行辯論探究。這樣,學生便能夠在集體的頭腦風暴中對課文進行自主探究,進而能夠形成自主認知,而且,學生在小組內的交流探討還可以使學生的批判和思辨能力得以提升。
綜上所述,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中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進行教學時,應依據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來制定教學策略,從而使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夠有效提升,推動學生良好語文綜合素養的形成,為學生長遠的學習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素質教育目標的達成。
參考文獻:
[1]朱蕓.優化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9(33):124.
[2]焦晶瑩.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