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娜
摘 要:由于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部分初中教師在教學理念上存在偏差,過于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但成績并不等于能力,“高分低能”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領域一個備受矚目、令人詬病的現象。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教育界一直在對以往的教育理念及教學手段進行改革,數學核心素養的概念也因此應運而生,為初中數學教育指明了更加科學、明確的努力方向。本文即立足于實際教學工作,對培養初中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培養;初中生;數學核心素養
初中生學習負擔較重,需要面對中考帶來的壓力,取得較好的考試成績是所有學生、教師及家長的愿望。但初中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絕不僅是幫助學生取得一個說得過去的考試成績而已,還在于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讓他們能夠利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切實解決現實中的問題,最終成長為能夠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棟梁之才。這也是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所在。培養數學核心素養的方法有很多,在此對其中的幾個比較典型的策略進行介紹,包括創設生活化探究情境、通過小組學習拓展學生思路、改善教學評價方法等。
一、創設生活化探究場景
鼓勵學生利用所學數學知識主動探究問題答案,是培養主動學習精神、鍛煉數學核心素養的一種有效方式。這種方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其實早有應用,但部分教師在應用策略上存在問題,比如探究的主題與學生的實際經驗差距過大,學生搞不懂探究的意義何在,沒有興趣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這樣一來,沒有學生的真心參與,探究的作用再重大也發揮不出來。所以,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的探究情境,讓他們在解決問題時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及運用數學知識的熱情。
例如,學習《平面直角坐標系》章節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給出探究主題。如每個同學在地圖上標出家與學校的位置,然后以學校為原點,用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方式表示出家庭地址。在學生比較熟練后,仍以學校為原點,然后給出一個未知地點的位置,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來,看看到底是哪里。這些問題,都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又拓寬了他們在生活中的眼界,比較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可以逐漸培養起他們的主動探究精神。
二、利用小組學習拓展學生思路
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經??梢园l現一種現象:學生在某一方面的弱點一旦形成就很難得到扭轉。其原因在于,學生的學習及答題思路已經定型,走入了死胡同,需要外界的引導才能走出困境。而且這并不是一種偶然現象,每個學生都存在優勢與劣勢,想單純依靠教師一個人的努力來彌補是不現實的。但在小組學習中,教師可以把不同特征的學生混合編組,讓他們在互相交流溝通中學習彼此的優點,打開自己的思路,思考問題時更加全面,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和數字運算等各方面數學能力得以全面提升。
例如,幾何知識的學習同時考驗著學生幾個方面的能力,如抽象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及數學運算能力等。有的學生可能只擅長其中的一兩個方面,教師可以依據學生表現出的特點,為他們交叉分組,保證能夠形成有效的優勢互補。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幫助,如計算特殊形狀的面積,學生A對圖形進行拆分,學生B對面積進行具體計算;同時也能夠彼此學習,學生A的運算能力得到增強,學生B的空間想象能力有所提升。最終,全體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都能得到提高。
三、改善教學評價方法,科學反映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學評價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教師來說,可以通過教學評價了解每名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態度等,為今后的教學工作提供有益的指導;而對學生來說,教學評價證明了他們的努力是否得到了恰當的承認與回報,今后又該在哪個方向上努力。以上已經提到,考試成績的好壞,其實并不能代表數學核心素養的水平,所以教師要對以往只重視考試成績的評價方法進行改進,幫助學生樹立起不斷努力的信心與勇氣。
例如,上文提到的學生A,運算能力有限,結果恰好在某次考試中運算所占的比重較小,取得了還不錯的成績。如果教師因此就對學生A給予很高的評價,實際上是忽視了他的缺點,給他發送了一個錯誤信號,導致其不再注意彌補自己的缺陷。所以,教師一方面應該肯定學生A所取得的成績,同時也要根據其日常表現,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不要讓他產生驕傲自滿情緒,鼓勵他在今后的學習中更加努力,盡快補齊自身短板,取得全面進步。
綜上所述,數學核心素養涵蓋的范圍比較廣,但歸根結底是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對世界、社會及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并且可以適時應用到現實生活,解決實際問題。初中數學教師應該準確把握到時代發展的脈搏,積極投身到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去,對數學核心素養提起更多的重視,革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手段,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周萍.初中數學核心素養及其培養策略探究[J].林區教學,2018(12):83-84.
[2]黃文娟. 初中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思考[A].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論文集卷三--熱點討論[C].: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教育教學創新專業委員會,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