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幫助幼兒逐步養成認真專注,敢于探索和創造的良好學習品質?!蹦竟し换顒幼鳛橛變簣@游戲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好地將健康、藝術、數學和社會等領域的學習融合在一起,為幼兒提供了語言、社會、科學等全方位的游戲空間,對幼兒的成長發展來說有著不可或缺的價值。
關鍵詞:問題情境;自主探索;深度學習
幼兒園木工活動的價值體現
第一,木工活動能夠鍛煉幼兒動作技能和手眼協調性。例如,榔頭和鋸子的使用需要大肌肉運動協調,而擰緊一顆螺絲則需要小肌肉運動協調。
第二,木工活動能提升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為孩子們提供了足夠的材料,適宜的工具,技術支持,他們就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實踐和探索。當他們的技術變得日益成熟,他們便能使用更高級的工具并由此完善他們的想法。在孩子們確定一個設計方案的時候,他們要考慮作品的材料和工具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鍛煉。
第三,木工活動帶給孩子們合作的機會,培養他們社交合作能力。他們為了完成同一個制作目標,需要互相商量、配合、取長補短,這個過程自然地發展了孩子們的交往技能。
此外,木工活動對孩子的專注、耐心和堅持等意志品質的培養也有積極作用。當孩子們成功地完成了他們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探索、學習和創造的樂趣,同時也會讓他們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幼兒園木工坊現狀分析
幼兒方面:隨著近年來,木工活動走進各大幼兒園,孩子們在木工坊活動中已經掌握了木工的基本技能,如:敲,釘,拔,量,鋸等。但這些已不能滿足幼兒的能力發展,他們極度渴望挑戰高難度活動,完成更加精細化的創新作品。
教師方面:幼兒在活動中提出了新的需求,教師應該適時的、科學的給予回應。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和興趣愛好,發現和創設最適合幼兒的木工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樂。下面以幼兒園大班孩子“木釘繞線畫”主題活動為例,闡述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為引領,以此激發幼兒自主探索,深度學習的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發主動學習
首先為了創設“問題”,教師采取了相應措施。
例如在一次木工坊活動中教師向幼兒展示了一副木釘繞線畫作品——天鵝。孩子們被深深地吸引住紛紛表達了對作品的喜愛,同時也激發出了創作欲望:怎么繞線的?怎么釘釘子?在好奇心的驅動下,產生了第一個問題:
木釘繞線畫的步驟
通過幼兒的討論,得出以下步驟:
1.在木板上設計圖案
2.沿圖案輪廓用釘子釘出基本形狀
3.用線沿基本形狀繞線
接下來孩子們進行了實踐操作,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又引發了新的問題如:如何構圖?如何釘釘子?如何繞線?在反復的探索,總結,反思中他們解決了這些問題,得出了相應的最優策略。譬如,構圖時圖案要設計的大小適中,釘釘子的環節要注意釘子之間的間隔距離均勻,繞線時要盡量規律有序等。
在問題情境的牽引下,孩子們自主探索,不斷總結、反思,解決問題,創作了許多作品:繞線花卷,爺爺的眼鏡,彩色小蝴蝶,愛心,高高的房子等。更重要的收獲是他們的學習品質得到了提升,如:動手操作,語言交流,創新表現,合作交往等。
二、思考問題,持續探索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探索,幼兒對木釘繞線畫由“不會”轉變為“會”。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積累了探索經驗也激發出了更多的探索欲望,于是他們在探索中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支架的制作
1.發現問題
幼兒在實際操作中發現作品總是被平放在作品欄上不便于欣賞。
2.展開討論,尋找策略
結合生活經驗,幼兒以家中的相框擺件為啟發,認為可以制作支架將作品支撐起來。教師把握此次教育契機鼓勵幼兒大膽實踐。
3.出現問題
怎樣制作支架呢?
4.解決問題
有了前期經驗的積累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幼兒很快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策略:測量-鋸-定位-連接。
5.實踐成果
幼兒將他們的制作命名為:單腳支架,雙腳支架,統稱為“固定支架”。
在問題情境中,幼兒發現問題、尋找策略、解決問題,不斷豐富實踐經驗,不斷提升核心能力: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驗遷移的能力等。
三、問題沖突不斷,幼兒探索不懈
活動支架的制作
背景介紹——在最近兩周的觀察中,西西的支架一直沒有釘進去,他始終專注于自己的支架中,高投入的工作中……遇到困難沒有退縮,直面困難,解決困難,這引起了教師的注意。
第三周觀察:
西西:我的支架總釘不進去……
教師:為什么?
西西:木塊太硬了釘子釘不進去
教師:怎么辦?
西西:……
西西主動向教師發出了求助信號,同時有的孩子反應有了支架不好攜帶、收放!
教師的支持:集中討論、繼續尋找生活中的支架。
最終幼兒在一次一次的合作,總結,反思,經驗遷移中制作出-活動支架。
隨著幼兒探索經驗的不斷豐富,愈來愈多的幼兒在探索中有了新的需求,他們在概念框架中不斷探索,經驗得到再一次的升華:思維品質,數學認知,空間方位,感知幾何等。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同時,維果斯基的“支架式教學”中提到:讓學生獨立探索。起初的引導、幫助可以有,后面逐漸減少——愈來愈多地放手讓學生探索;最后爭取做到無須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在概念框架中繼續攀升。
綜上所述,一開始是由孩子的興趣引發了問題,作為教師應該具有明銳的觀察力,及時判斷問題的價值意義,把握教育的契機。幼兒在問題情景中,主動參與討論,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同伴和教師的建議,嘗試用有效的的方法去尋求答案,逐步成為主動的學習者,積極的探索者,認真的思考者。真正做到“玩中學、學中樂”,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這一循環往復的過程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獲得探索問題、獲取知識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的角色應該是從教與學的主導者逐漸轉變為真實問題的發現者、問題價值的判斷者、活動過程的觀察者、經驗建構的促成者、關鍵信息的提取者。
參考文獻:
[1]宋慧慧.幼兒園教學游戲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3(35).
[2]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Z].2012.
[3]王秀玲.《小小木工坊——幼兒園木工坊的建設與利用》.
[4]維果斯基.“支架式教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