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玉芳
摘要:在現代化社會中,不僅要倡導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還要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質,因此這就要求現代人必須具備健康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小學生是當前應該關注的重點對象,因為他們身心尚未健全,正在發展的重要階段,由于社會各界的壓力以及自身性格,極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因此,當前加強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刻不容緩的任務。為了避免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日趨嚴重,早期干預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所以,本文從此方向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早期干預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概述
對小學生而言,其實他們也面臨著較大的壓力,不管是來自社會、學校還是父母。比如有一類學生,他們從小承擔著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所以他們為自己增加了過多的學業壓力,一旦考試成績不理想,他們就會大大受挫,產生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而有的小學生由于備受家長溺愛,所以他們叛逆自我,對教師的教育有著強烈的逆反心理,不愿意服從管教。還有的學生怯弱膽小,自卑內向,害怕與別人進行交流,在集體環境中容易出現恐慌狀態等。這些都是當前小學生們出現的一些顯著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導致他們無法健康成長,并且一旦心理問題變得嚴重,還可能出現更加嚴重的后果。
二、簡述早期干預概念
早期干預這一概念,從20世紀60年代已經有所提及,主要是為了幫助一些受教育條件較差的兒童進行的補償教育,由聯邦政府出資建立相關的托幼機構或服務部門,向其提供教育、醫療等綜合性服務。這種教育模式可以對孩子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將早期預檢測疾病危險性與進行治療相結合,在學生自己還沒有意識到心理問題之前就對其進行治療,避免后續心理疾病問題的出現。
三、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做好早期干預
對當前小學生出現的一系列心理問題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所以為了確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取得實效,我們必須對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早期干預,所以接下來我們將提出一些具體干預措施和方法,以促進當前的心理教育更加合理開展。
(一)重視問題,合理授課
就當前的小學教育而言,很多教師仍然把重心放在了其他方面,比如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讓學生從小奠定良好的基礎,對于心理健康教育沒有給予過多的重視,導致很多學生出現了心理不健康的問題,但是問題一旦變得嚴重,教師也很難解決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前教師應該重視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應該合理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學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意識,所以學校可以對教師進行培訓,讓其合理展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過情境創設以及實際案例引入的方式,不斷引導學生培養起健康的心理素質除此之外,還可以邀請相關專家到校舉辦講座,讓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校園之中,增強學生的關注度,讓學生漸漸形成健康的意識。
(二)給予鼓勵,建立信心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最希望的事情就是得到教師的鼓勵和表揚,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們不要吝嗇于表揚。比如有的學生因為自己考試成績沒有達到預期,所以產生不良情緒。那么針對這種問題,教師可以及時開導學生,讓學生明白自己已經有所進步,只是由于自己出現了一些粗心的小錯誤,導致成績有所下降,但是他們本身已經足夠優秀。比如教師可以說他們解決了難度較大的題目,以此來激勵學生不斷進步,讓他們能夠重拾自信心。
而針對于那些成績較差的同學,他們內心非常自卑,認為自己一無所長,那么教師就可以挖掘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對其耐心開導與鼓勵,比如他們在做題時非常細心。即便難度較高的題目不會做,但是對于自己能夠完成的題目,都不會出錯。以此來給予學生相應的鼓勵,幫助他們建立信心,讓學生對待學習能夠有更加積極的態度。
小學生本身年齡較小,基礎還不夠扎實,所以教師要有一顆鼓勵和包容的心去對待學生,耐心教導,為學生創造良好舒適的學習環境。
(三)長期交談,了解學生
為了避免學生的心理問題變得日趨嚴重,在當前的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長期和學生進行溝通。像學生的朋友一樣,和他們進行交流,讓學生對其產生信任感。這樣一來,學生會更加愿意向教師傾訴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和學生的不斷交流過程中,教師也能夠發現學生所存在的一系列心理問題。采用這樣的方式,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幫助學生排憂解難,讓他們合理地進行情緒疏導,避免心理問題嚴重化。之前很多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會對學生嚴厲要求,明令禁止他們不允許做的事情,這樣的方式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叛逆之心。所以在當前的心理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以一種友好和藹的態度對待學生,讓學生可以平等地與教師進行交流,保持愉悅的心情。在發現學生的情緒出現問題時,教師要合理地做好引導,及時遏制避免學生的不良情緒泛濫。
(四)開展活動,心理干預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參與一系列的活動,如果教師在心理教育的過程中采用口頭陳述的方式,反復強調反而會引起學生的排斥,教師可以將當前的教育以活動的形式展現。比如從學生的個性愛好人手,舉辦他們喜歡的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們在日常生活或者學習中投入精力,在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鍛煉他們的心理品質,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在校園中能夠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產生健康而積極的心理。
除此之外,為了增強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還可以組織一些社區型的活動,讓孩子到社區進行獻愛心的活動,增強他們與人交往的能力。
(五)實例引導,警醒學生
在當前的心理教育過程中,某些教師沒有耗費大量功夫去強調這一教育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們對此沒有產生較為強烈的意識,而即便有些學生接受了相關的教育,但是他們覺得,自己的心態并沒有出現任何問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會導致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愈發嚴重。
(六)活用教材,人物示范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說教師反復強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為學生們反復講解一些字面上的理論知識,其實有的時候教師可以更加活用教材。比如在當前的一些教材上面講到很多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們曾經遭受過很多困難與壓力,但是他們有著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最后他們都在困難與壓力中涅槃重生。因此在對學生進行早期干預的心理健康教育時就可以運用名人案例來起到示范作用。韓信自知自己勢單力薄,所以并沒有與之硬拼,忍辱負重。對于很多人而言,這是一件非常恥辱的事,可能很多心理脆弱的人都會崩潰,但是韓信當時并沒有膽怯,而是看清楚當時的局面,選擇了一種睿智的做法,這主要就是因為他強大的心理狀態,所以最終韓信也成為韓王隨劉邦擊敗項羽平定天下。用這種人物事例的方式,在教學中對孩子們進行引導,讓其明白在日常生活中遭受困難與挫折是正常的,不應該輕易被困難擊倒,讓孩子練就強大而堅定的心理。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教育過程中,學校不能僅僅注重學生的成績提升,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提升。在現代化的社會中,我們需要培養的是身心健全的綜合性素質人才,所以,學生必須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而小學生在成長的基礎階段,容易受到各種不良情緒干擾,所以教師一定要積極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做好早期干預工作,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責編: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