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干





摘要:公立醫院由于其公益性特點,經濟運營情況往往會被忽略,但是隨著醫療市場化程度的一步步提高,科學化的運營管理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對合肥市市屬公立醫院2016年-2018年度運營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公立醫院:運營情況:對策
一、合肥市市屬公立醫院運營現狀
(一)市屬醫院基本情況
合肥市市屬公立醫院共9所,其中三級甲等醫院3所(綜合醫院2所,專科醫院1所)、三級乙等醫院3所(綜合醫院1所,專科醫院2所)、二級甲等醫院3所(綜合醫院1所,專科醫院l所,療養院1所)。截至2018年12月,市屬公立醫院共有在職職工10117人(衛技人員8828人),離退休3065人,編制床位10342張,年末實際開放床位8443張,年度門急診診療人次數602.45萬人,實際占用總床日263.71萬床日,年出院人數23.45萬人。
(二)市屬醫院運營情況分析
1.資產負債情況分析
近年來,為了有效減輕公立醫院負擔,合肥市致力于化解公立醫院債務工作,同時,為了防止新債產生,將醫院基建、大型設備采購等資金來源全部納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助力公立醫院輕裝上陣。但是,仍有部分醫院存在資產負債率較高的問題,長期拖欠供應商藥品耗材款導致應付款項居高不下,資金壓力急劇加大。2016年- 2018年資產負債情況見表l。
2.收支余情況分析
全市公立醫院總收入由2016年的39.53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41. 98億元,增幅6.20%:總支出由2016年的38.51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42.39億元,增幅10.07%:總結余由2016年的結余1.02億元,下降至2018年的-0. 41億元。總體來說,三年來市屬醫院收入有所增加,但是增幅不大,支出增幅明顯高于收入增幅,并且市屬公立醫院的結余情況已由正轉負。從收入結構看,2018年藥占比為29.74%,比2016年降低了1.73%.藥占比逐年下降,表明市屬醫院對藥品收入的依賴逐年降低,醫療收入的主要來源更加依賴于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技術實力:2018年財政補助占總收入的比重為18.32%.比2016年上升了13.57%.合肥市創新財政投入方式,近三年來市財政對公立醫院投入15.54億元。財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市屬醫院收支結余卻逐年下降,除了醫改政策性虧損外,體現出醫院自身的造血功能較弱,收入難以彌補日益增加的各項日常經費。2016年- 2018年收支余情況見表2。
3.運營效率情況分析
總體來看.2016年- 2018年合肥市市屬公立醫院運營效率比較穩定。2018年每職工平均門急診人次600.7人次,比2016年增加了67.08人次,增幅12.57%:2018年每職工平均住院床日262.95.比2016年增加了18.63,增幅7.63%,人均工作量有較為明顯的增幅:2018年每職工平均業務收入41.51萬元/人,比2016年降低了0.02萬元/人,人均業務收入有所下降,基本與2016年持平。病床使用率、病床周轉次數、出院者平均住院天數指標都與2016年基本持平。新醫改以來,市屬醫院總體工作量增幅明顯,但是醫療收入卻沒有同步提升。2016年- 2018年運營效率情況見表3。
4.財政投入情況分析
近三年來,市級財政對公立醫院總投入為15.54億元,占三年總收入的比重為12. 67%,2018年財政補助占總收入的比為18.32%.比2016年上升了13.57%。合肥市創新財政綜合績效補助制度,改革財政投入方式,打破近十年不變的“定額補助”投入方式,建立以醫療服務量,次均費用,運營管理及群眾滿意度為核心指標綜合績效補助政策。2016 - 2018年財政投入情況見表4。
5.發展能力情況分析
2018年總資產增長率4. Sg%.比2017年下降了2.41個百分點,說明市屬公立醫院的收益能力下降,資產規模增長放緩:凈資產增長率15%,比2017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說明市屬公立醫院總量規模增長放緩:固定資產增長率3.4%,比2017年下降了1.58個百分點,說明市屬公立醫院固定資產增長速度放緩:資產保值增值率115%,比2017年下降了5個百分點,說明市屬公立醫院資本運營效益與安全狀況較2017年有所下滑。公立醫院能否健康發展取決于多種因素,經營環境、內部管理、資源優勢等等都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市屬醫院的發展.2018年合肥市市屬醫院發展能力相關指標較2017年度都有所下降,表明市屬公立醫院擴大規模和壯大實力的潛能都有所下降。2016 -2018年發展能力情況見表5。
二、相關措施及建議
新醫改以來,合肥市在優化資源配置、加大公立醫院基建及大型設備購置、創新綜合績效補助制度、完善公立醫院投入保障機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從分析來看,合肥市市屬公立醫院整體運營良好,但也存在部分問題亟待解決。一是醫院自身的造血能力難以彌補日益增長的各項經費開支,長期負債雖然得到控制,但財務風險仍然很大:二是全面預算管理、全成本核算水平有待進一步完善,預算約束力、執行力有待加強:三是部分醫院的成本管理意識不強,跑冒滴漏現象大量存在:四是醫護人員的技術、服務價值得不到體現,醫療價格體系有待完善。
(一)切實加強公立醫院綜合服務建設,提高醫療市場競爭力
合肥市市屬公立醫院綜合服務能力總體水平不高,特別是綜合性醫院,市場競爭力、醫院內部管理能力都較為落后。在省級醫院、縣鄉醫院和醫聯體單位蓬勃發展,市級公立醫院市場競爭、市場占有率越來越弱化。只有創新服務理念,提高醫務人員和管理者的業務技能、管理水平,進一步加強醫院學科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增強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技術實力,拓展診療項目,才能提高市場占有份額,增強公立醫院的競爭力。
(二)建立和完善預算管理體系,提高預算的約束力
建立和完善預算管理體系,提高醫院管理水平,必須在遵循醫院中長期發展目標及充分調查與評估的基礎上,以業務預算為基礎,編制業務收支預算,基本建設預算,固定資產投資預算,財政補助收入預算等,從而形成單位財務預算體系指導醫院日常經營管理活動。要完成預算的各項目標,院長作為第一責任人,對醫院總體預算負責,科室主任對本科室負責,保證預算的權威性和剛性。將全面預算管理納入公立醫院績效考核體系,使之成為有效的內部控制手段。
(三)加強醫院財務綜合管理,降低醫院運營成本
隨著衛生醫療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市級公立醫院必須不斷改進經營管理,挖掘內部潛力,提高醫療科技水平,走投入少、產出多、質量高、效益好的路子。同時要加強科室成本控制,規范專項資金管理,嚴格執行藥品耗材集中招標采購制度,從源頭上降低醫療服務的直接成本,從而達到降低醫院運營成本的目的。
(四)加快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步伐,建立合理醫療價格體系
調整過低的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是理順醫療服務價格體系、體現醫護人員勞務技術價值、破除公立醫院“以藥養醫”機制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既不增加群眾疾病經濟負擔,又能維護市屬公立醫院正常運轉和體現醫護人員價值的情況下,合理調整醫療服務項目價格,成為事關醫改進展成效的重要課題。因此按照“騰空間,調結構,保銜接”的路徑,深入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從政策空間、管理空間等調整提高體現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逐步理順比價關系,優化收入結構。
參考文獻:
[1]譚華偉,顏維華,劉憲等,重慶市城市公立醫院經濟運行與發展狀況分析[J].中國衛生經濟,2016,35(5):71-74.
[2]劉笑琪,劉麗華,基于會計角度下公立醫院經濟運營的分析[N].中國醫藥導報,2017,14( 22):158-161.
[3]易利華,唐維新,楊亞萍等.江蘇省55所公立醫院運營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04,24(10):7-9.
[4]潘建軍,馬國棟,寧夏二級公立醫院經濟運行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8,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