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萬華
摘要:妥善解決大中型水庫移民的養老問題,同時促進移民生產生活的健康發展,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水庫移民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產生的歷史問題,要想發展經濟,就需要依托水庫的作用,但是建設水庫的過程中要對水庫附近居民的進行安置工作,就成了地方政府面對的重要課題,在進行深入了解情況后,為會澤縣大中型水庫移民養老保障存在問題提出我的一點見解。
關鍵詞:水庫移民:養老保險:途徑探析
一、會澤縣大中型水庫建設歷史概況
(一)大中型水庫概況
1.會澤縣已建成涉及移民的大中型水庫和水電站有4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毛家村水庫),始建于1958年,為國家“一五”計劃重點項目之一,水庫徑流面積868平方公里,總庫容5.53億立方米,是目前保留下來仍處于正常運行的亞州第一大土壩:中型水庫2座(躍進水庫、金樂水庫),均建于1958年,躍進水庫徑流面積135平方公里,總庫容5040萬立方米,金樂水庫徑流面積75.3平方公里,總庫容1600萬立方米:中型水電站1座(小巖頭電站)】。3座水庫及1座電站淹沒范圍涉及8個鄉鎮41個行政村,共淹沒土地52273畝,淹沒房屋477567平方米。
2.在建和即將建成的大中型水庫和水電站6座(牛欄江一滇池補水工程、蘇斗河中型水庫、迤北中型水庫、白鶴灘大型電站、象鼻嶺電站、大巖洞電站)。
(二)大中型水庫建設搬遷安置及庫區移民分布情況。
目前,會澤縣核定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人口33166人【其中,毛家村水庫27691人,躍進水庫2548人、金樂水庫2601人、小巖頭電站67人、蘇斗河水庫223人、滇池補水工程14人、外縣遷入移民人口22人】,分布在會澤的20個鄉(鎮)、257個村、1383個村民小組。其中,移民人數在1000人以上的有金鐘、娜姑、大橋、樂業、者海、新街、待補、田壩8個鄉(鎮)。由于大量移民產生于20世紀50、60年代,鑒于當時的歷史背景,只有少部分移民搬遷至交通較為方便、生活條件較好的壩槽區,而絕大多數都是靠后安置或搬遷至海拔2000米以上的冷涼山區和半山區,生存環境差、居住分散、社會發育程度低,移民貧困現象十分突出,貧困移民達23180人,占總移民人口的69.g%,其中,特困移民人口達16400人,占總移民人口的49.5%。二、會澤縣大中型水庫移民養老保險現狀
水庫移民已經成為一個人數眾多的特殊社會群體,由于建國初期,受國家經濟條件的限制,國家在對水庫進行移民后沒有進行妥善安置,導致移民的生活今不如昔,心中的怨氣很大。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五”計劃建設時期的大量水庫移民已經步人老年,大多無勞動能力,生產生活成了困難,群體性上訪事件頻繁發生,對社會穩定產生不利影響。
建國初期,事情千頭萬緒,政府也是焦頭爛額,制定的法律法規也不是很完善,在養老保險這方面,國家出臺的政策也不完善。所以會澤縣的水庫移民在養老的問題上,養兒防老的觀念還是主流。20紀90年代末,會澤縣人民政府為了貫徹國務院《關于設立水電站和水庫庫區后期扶持基金的通知》出臺了相應政策加大對水庫移民后期建設的扶持,對于水庫移民每人每月給予50元的直接補貼。不久,會澤縣人民政府政府又相繼出臺了《會澤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村干部、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通知》,該通知提出凡是符合規定條件的離任村干部、鄉村教師、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戰老兵等群體參加養老保險都試行優惠政策,但是水庫移民這一特殊群體沒有納入試行參保范圍,致使水庫移民養老保障至今一片空白。
三、會澤縣大中型水庫移民養老保險存在問題
(一)水庫移民養老保險體系還不完善,缺乏統一有效的規劃,通過對會澤縣的調查,目前為止,關于水庫移民的社會保障和生活保證的相關政策還沒有,專門應用水庫移民的養老保險還未實施,相對應的法律法規不完善,國家的養老補貼和其他補貼雖然實施,但杯水車薪,再加上現有的養老保險沒有一個統一明確的標準。這就使得移民群眾參與養老保險的模式不一樣,所得到的補貼也不盡相同,如此的落差之下,導致移民的積極性大減。
我國當前實行的養老保險制度并未體現出水庫移民這一弱勢群體的特殊性,養老保險模式過于普遍化,沒有建立針對水庫移民的養老保險模式,對水庫移民養老保險情況的關注也很少,保障的內容也比較單一,對移民老人的支持主要局限于資金方面,只是一種短期行為,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庫移民養老保障問題。
(二)水庫移民處理養老的方式不一致
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勞動力,對于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與度較低,由于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籌資比例較低,無法真正養老,他們都不愿意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他們更愿意參加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享受更高的待遇:一些移民家庭收入來源很少,而家庭人口又多,無法承擔所有人的養老保險費,通常他們大都選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由于籌資比例較低,養老金領取水平也較低,每月100多元,連基本的養老保障都無法滿足。
(三)資金保障是移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關鍵
政府在對于水庫移民的安置工作,是暫時性的,在解決移民的住房和基本生活后,扶持的力度就會逐漸減少,相對應的水庫移民所接受的福利也就會逐漸減少。這種情況在水庫移民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或經濟福利時,就會造成移民缺乏可流動的資金,嚴重的甚至會沒有能力繳納養老保險的費用,就會出現養老保險的費用停斷貨或退保的情況。而這些現象的解決就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如果僅僅依靠國家的支持是不足以支撐的,所以如何開辟新的資金支持,保證水庫移民在養老保險上的順利續交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四、加強水庫移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結合實際,細致規劃,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水庫移民養老保險體制,通過各單位最大化的利用會澤縣的各類資源,進行分類規劃,與國家為了促進移民發展而施行的相關法律法規作對照,進行整合利用,并從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建立政府、鄉鎮、移民三位一體的養老保障體系,落實移民在養老問題的政策,解決其中的問題,推進養老保險的完善發展。
(二)多元籌資,共同負擔,加強政府、個人、企業責任意識
1.在水庫移民養老的問題上,通過國家籌資、企業和個人捐款的方式,解決移民養老的資金難題。
2.基金籌集。基金籌集是由國家籌資和移民企業的抵扣以及移民的上繳。這個原則使移民自身不會支出超過30%的費用,而且所繳納的費用從國家給予的安置補助中抵扣:企業或者是集體的籌集不能低于40%.這部分的資金可以從土地的補償費中進行抵扣:而國家的負擔不會低于30%。這中間的支出由國家出資或者從土地的出讓金中抵扣。此外,對于移民的保險問題國家也做出規定,在參保人員死亡的情況下,是可以進行賬戶基金的繼承的,但是繼承的人員所享有的補償保障金,依然是從基金中扣除。
(三)擴大水庫移民養老保險覆蓋范圍,促進參保移民年齡結構的均衡
在面對移民的參保過程中,由于年齡問題導致的結構失衡情況,需要對移民進行全方位的考察,整理其中的規律,從實際情況出發,協調好其中的關系,爭取做到不同年齡段的利益平衡。相關部門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年齡段移民的特點,實施相應的處理方法,探索出能夠使移民養老保險參保人員年齡結構均衡的途徑。
分年齡和分情況處置,就以青壯年人群而言,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針對外出務工的移民而言,在今后的參加城鎮的養老保險制度福利會更加好一點,所以不愿參加移民點的養老保險制度,這樣的情況下,就需要政府仔細研究,統籌規劃,建立不同的養老保險相互轉化的工作,以解決后顧之憂。另外,由于年輕人流動性較強,不會束縛在一個地方,因此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將其考慮在內,建立能夠實現養老保險資金賬戶轉移的政策。二是考慮到一些年輕人在家庭缺乏收入來源的情況下,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進行養老保險的買入,這種情況下,政府應該對這類移民安排就業的渠道,保障資金來源,支持和鼓勵移民尋找工作的積極性,并且可以給予一定的條件支持,增加就業機會,保證家庭的收入:也可以針對貧困人員的特殊情況,對于保證金的收取給予一定期限的放寬。
在調查的過程中,針對已經達到60歲的移民老人,因為無法進行參保的情況,而且沒有收入的和創造收入的能力,國家在其他的補貼進行幫助之外,還可以享受國家每月103元的基礎養老津貼、基礎養老金。同時,有關部門應深入社區,向移民老人家屬進行宣傳解釋,透徹地解析養老保險政策,增加移民家庭整體的參保率,使得移民老人都能享受到養老保險,更好地保障他們的生活水平。
(四)股權收益作為資金來源為移民繳納養老保險費用
通過股權收益來作為移民養老保險繳納的費用是一個比較開明卻有限的政策。通過移民在財產置換的過程中,扣留一部分的資產用于當地事業型公司的籌建,然后用收益來抵扣養老保險所需繳納的費用。這樣不僅能夠減輕移民的負擔,也能減輕政府的經濟負擔,還有助于移民更加配合移民工作的實施,使移民的補償和安置成本下降,而且能保證移民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有利于移民安置點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五)建立新型居家養老模式
現有的居家養老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部分移民老人的養老需要,但是由于移民的特殊性以及該養老模式的普遍化,移民老人在某些方面還無法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需要探索建立適合移民老人的新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轉變移民老人安土重遷、養兒防老及認為社區居家養老不如傳統家庭養老的錯誤觀念,讓移民老人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并愿意參與到該模式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