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洛蘭
摘 要:錢夢龍先生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說道:“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景象。” 小古文課程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讓孩子具備文言文閱讀的能力,從而提升語文學科競爭力,從小學打造孩子的學科優勢。本文旨在探討如何促進兒童高效率學習小古文,讓小古文成為兒童語言生成的根系。
關鍵詞:小古文教學;兒童學習;興趣;策略
有句順口溜在師生間流傳已久: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可見文言文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一大難點。目前文言文學習更多的是教師帶著學生一字一句地“啃”,收集一大堆文言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并且文言文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屬于“晚現課型”,學生平日接觸頗少,對古文學習難以產生興趣。促進兒童高效率學習小古文十分必要。
一、內容要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
兒童由于年齡、心理等原因,閱讀力相對較低,因此在小古文的選擇上,內容要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如果太難,太抽象,太奧澀,孩子學起來就會倍受打擊。其實,古文就是古文,本就不分大小,之所以加上小,是因為它們篇幅短小,篇幅短小,給孩子的感覺就好得多,而且故事性都比較強,不是那種說理的或者抒情的,這就無形中降低了難度。這也是為什么這兩年小古文比較受追捧的原因。之前確實沒有太適合小學生學習的素材。
二、小古文教學要注重趣味性
“趣”是直接、具體、感性的。對兒童來說,有趣才有吸引力,才更“有意思”。小古文距學生相對久遠,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不明白,不應該純粹根據注釋反.復地講,而應該尋找正確的方法,激發兒童的興趣,凸顯小古文本身的趣意。
1.導入要有趣
一般來說,兒童接觸一篇新的文章,總有種想要一睹為快的心理。在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就要順應學生的這種心理,讓學生先整體感知全文,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不是無目的的閱讀,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可以按照不同的教學目標而設定,如,了解大意、整理線索、發掘主旨等。通過初步通讀,學生對文本有了整體的印象,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為進一步理解打 下基礎。例如,《貓斗》,教師這樣導入的:在開始上課之前,老師想先問問大家,你有沒有見過小動物之間對打的情景呢?如果見過,其中哪些情節讓你印象深刻呢?如果你能把這樣的情節用筆記錄下來,一定會很有趣的。你看,有人就把兩只貓兒對打的情景用簡單的文言文記錄下來。先聽老師讀,請你猜猜講的是什么意思。如此教學就是引領著孩子整體把握文本的大體內容,對文本產生初步的印象。
2.教師教得要有趣
小古文學習,貴在“趣”,教師教得要有趣。如果少了這份“趣”,那古文便少了一半的美。教師如何才能教得要有趣呢?“猜測”尤為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猜測。讓學生循著古文內在邏輯猜測,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例如,《貓斗》 的教學,可以根據不同的板塊設計不同的猜測:整體感知猜大意;創設情境猜情節....創設情境中,對“黃白二貓,斗于屋頂”一句,在兒童感知畫面后,猜猜兩只貓為什么而打斗;對“呼呼而鳴,聳毛豎尾”一句,當兩只貓充滿火藥味對視時,讓孩子們猜猜故事會怎樣發展下去。此時,故的結局“白貓走入室,不敢復出”乍現,讓孩子有點遺憾,卻又不失歡笑。這時,孩子們的“趣”已然被激發出來。
三、在誦讀中讓學生感受小古文的語言美
1.誦讀形式要多樣化
語文教學重在誦讀,文言文教學更是如此,不讀就顯示不出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就體會不到古文的韻味,更難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誦讀的形式要多樣化,可以先由教師有聲有色、抑揚頓挫地范讀,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接著讓學生小聲跟著教師讀,邊讀邊標注停頓、重音和語調;再讓學生自由練讀,讀通為止;最后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大意,進而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也可以同學互讀,要求讀準字音、認形,或者教師指名讀。教師也可以配樂范讀。全班也可以齊讀,結合注釋說說課文大意。也可以開展小組比賽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就有充分的時間讀通、讀順、讀懂文言文,并且在老師指導下嘗試讀出韻味,讀出文言文的韻律美。
2.把誦讀與語言實踐結
在學生初讀課文、理解大意的基礎之上,老師要注意把誦讀與語言實踐相結合,注重指導重點語句的理解和感悟,幫助學,生進一步準確把握課文內容。在讀的過程中,教師要盡量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把句子意思說清楚,說具體。要注意靈活多變,感受文中之“雅”,從而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文言文的精妙之處,自覺養成學習文言文的習慣。
3.以音樂、配畫創設意
在小古文教學中,要以音樂、配畫創設意。如教學《伯牙絕弦》:在古音古韻的琴聲和動畫中,教師款款介紹子期和伯牙:一身長袍、貴族打扮的,就是晉國的上大夫—— 俞伯牙;旁邊凝神靜聽、布衣打扮的,他是楚國的一個樵夫—— 鐘子期,他們倆人只為一曲《高山流水》成為了知音,我們一起走進這個故事。簡單的一段視頻把學生的思維帶到了幾千多年前的故事意境中,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學意境潛意識地為文本后面要呈現的悲壯做了鋪墊,可謂一舉兩得也。
四、通過創編讓學生理解小古文
1.利用替換關鍵字創編
在教學“荷”的過程中, 第一句原文是:池中有荷, 夏日開花, 或紅或白。學生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完成了這樣的創編:園中有桃, 春日開花, 或紅或白。在教學小古文“蘆花”的第一句時, 學生進行了這樣的創編:海濱多游人、河濱多小舟等, 這樣一來學生很容易創編出屬于自己的小古文。
2.利用補白的方法創編
古文言簡意賅,留白眾多。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創編故事,本身就是對于文本的再次理解;突出對于心理、對話、動作的細節描寫,則是對于文本的創生,并且在此過程中,比較感知古文與現代文的不同韻味及價值。
3.選擇韻律感強的作品創編
在小古文創編式過程中,可以選擇韻律感強的作品進行創編。例如,《學生小古文一百課》中第8課《日月星》的教學中,在熟讀背誦文本之后,展示籃球、排球、乒乓球的圖像,學生能仿寫小古文為:籃球、排球、乒乓球三者之中,籃球最大,排球次之,乒乓球又次之。再展示爸爸、媽媽、我的圖像,學生能仿寫小古文:“爸爸,媽媽,我,三者之中,爸爸最高,媽媽次之,我又次之。”
4.聯系生活實際,抓住事物特點創編
在小古文創編過程中,可以聯系生活實際,抓住事物特點創編。例如,《劉姥姥進大觀園》中有眾人“笑”一大段的神情描寫,我們可以引領學生關注作者的表達,關注生活實際,發現內容背后潛藏的形式和表達規律,遷移仿寫“笑”的片段。再如,《小學生小古文一百課》中第5課《菊》的教學中,拓展有關荷的相關文字資料,讓學生觀賞荷花,進行仿寫,學生是天生的模仿大師,荷的香味,荷的形狀,荷的顏色,荷的種類,荷的品性都在仿寫中誕生。仿寫完《荷》,又讓學生選擇其他自己喜愛的花進行仿寫,學生的習作精彩紛呈。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特殊內容,有自身獨具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教學內容要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小古文教學要注重趣味性;要在誦讀中讓學生感受小古文的語言美;通過創編讓學生理解小古文。
參考文獻:
[1]朱文君.小學生小古文一百課[M].濟南:濟南出版社.
[2]陳曉冰.小學生這樣學古文[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3]吳鑫云.小學高段“小古文”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 2018.
[4]顧健.開啟“小古文”教學之路讓古典文化潤澤兒童心靈[J].小學教學研究, 2018 (11)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