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超
摘 ?要: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人才提出了團隊協作能力的要求,教師也開始積極探索培養學生合作能力的策略,而“合作學習活動”就是能有效滿足這一教育要求的策略。筆者從小學英語課程的實踐教學經驗出發,提出“合理安排組員”“教師有效參與”“創建多元評價”等優化合作學習活動的策略,淺談如何構建高品質英語課堂。
關鍵詞:合作活動;小學英語;評價
合作學習活動是伴隨新課程改革標準的不斷推進,而進入小學英語課堂之中的。與傳統課堂教學活動相比,合作學習活動更加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因此,也更受到學生的喜愛。那么在當前小學英語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對合作學習活動進行優化,才能夠提高合作學習活動的教學效果,構建高品質英語課堂呢?
一、合理安排組員
小組是開展合作學習活動的基本單位,也是真正進行英語知識學習的主體。但是,從目前小學英語課堂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的實況來看,存在部分課堂教學效果不佳的現象,究其根本是教師沒有根據學生對英語知識的認知實況,進行組員的合理分配。因此,為了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品質,讓合作學習活動展現出應有的價值,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合理安排。
例如,在《Our School Is Beautiful》這節課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英語本分析能力不同,進行組員的合理安排。具體而言,首先,教師結合日常教學經驗,將學生按照英語文本分析能力的不同,進行層級的劃分。其次,教師按照同組學生相異性質、異組之間相似性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合理安排,使得每個小組當中既有英語文本分析能力較強的學生,也有英語文本分析能力一般和較弱的學生。緊接著,教師讓學生以安排好的小組形式,共同進行《Our School Is Beautiful》這節課文本的分析,并讓小組中英語文本分析能力較強的學生,對組內的其他學生進行指導和輔助,促進學生在相互合作中,逐步提高文本分析的效果。
不難看出,在對學生進行英語知識的教學中,教師能夠通過組員的合理分配,讓合作學習活動彰顯有效價值,從而構建高品質英語課堂。
二、教師有效參與
現代建構主義理論中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認為學生通過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知識進行理解,從而完成對新知識的建構。但是,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也強調了教師存在的價值,認為教師在學生學習中扮演將學習內容帶到學生面前的角色。因此,在開展小學英語課程的教學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教師也應當適當地參與到學生的合作學習活動中,為學生提供進行合作學習的方向,在學生遇到問題時,幫助學生解答疑惑。
例如,從教材中的內容安排來看,《What a Nice Room!》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介紹各個房間的特點和用途等,因此,在開展合作探究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找出本節課中進行房間描述的句子,并分析不同房間有什么特點和用途”的合作任務,為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指明方向。隨后,在學生進行自由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對學生的討論過程進行密切關注,當學生的討論出現問題時,教師要適時地出現在學生身邊,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指導,促進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能夠順利完成合作學習活動。
顯而易見,在開展小學英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能夠通過有效參與合作學習活動的方式,促進合作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從而逐步提高合作學習活動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三、創建多元評價
評價環節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在評價環節中,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在英語課堂中的表現效果,從而針對自己的問題進行逐步改進,為之后更好地參與英語課堂之中奠定基礎。而在英語課堂中應用合作學習活動,教師也應當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讓學生從評價中,獲得改進的方向,為更好地參與合作學習活動奠定根基。
例如,在應用合作學習活動開展《What a Mess!》這節課后,教師就可以通過創建多元參與的評價形式,促進學生進行優化改進。首先,英語教師對《What a Mess!》這節課當中的小組整體表現進行評價,并針對小組整體的討論過程和討論結果進行點評。隨后,教師對小組中的單個學生進行點評,從而讓學生可以從教師的言語中,獲得對自我的認知。緊接著,教師組織學生以之前分配的小組形式,進行組內互評,讓學生能夠從組內成員的評語中,更直觀地認知自己在《What a Mess!》這節課合作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思,深化對自身的認知。
總而言之,優化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方式,促進高品質英語課堂的構建,并不是在一節課的教學中就可以實現的,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因此,在當前小學英語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繼續分析教材當中的英語知識,結合合作學習活動的特點,創新合作學習活動的開展方式,從而逐步提高合作學習活動的應用效果,不斷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微薇.小學英語課堂中合作學習的運用分析[J].科技資訊,2017,15(34):246-247.
[2]施海敏.優化小學英語合作學習“四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2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