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方紅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中職學校專門開設了一門課程——《計算機應用基礎》,希望學生在信息時代獲得身心發展。基于此,本文以《計算機應用基礎》為例,探析新課程改革背景如何實施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策略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如何進行才能營造高效課堂教學,是每一個中職信息技術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只用針對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和引入新的教學形式,精準把握教材,明確為學生服務意識,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一、關注學生發展,制定層次教學目標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倡促進學生發展、關注學生成長的教學理念。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圍繞學生制定各種教學目標,既要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還要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筆者認為制定層次性教學目標可以實現新課標指定的標準。
如,學生們在學習完《修飾演示文稿》這一課基礎知識后,在動手操作環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有些學生很快地按著教材內容對演示文稿的文本格式、背景進行了設置;有的學生雖然跟隨筆者學習了教材基礎知識,但是自己缺乏理解和動手能力,遲遲不能完成演示文稿的修飾任務;還有的學生則是在完成筆者提出的要求后進行了自主探究,對演示文稿添加了更多的修飾功能。見此情境,筆者決定采用分層教學模式,使得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得到更好的提升,學習能力差的學生也能獲得進步。于是,全班學生按著學習能力分為了三個學習小組:第一組的學生在筆者的帶領下一步步進行操作,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第二組的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如何插入圖片、文檔,對幻燈片母版進行簡單的設置;第三組的學生則是充當第二組學生的技術指導員,幫助學生共同進步,經過筆者的精心安排,學生們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學生們的個性不同,在課堂表現也各有千秋。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深入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基礎上實施層次化教學,制定合理、精準的信息技術教學目標,幫助每一位學生獲得個性化發展。
二、關注教學效益,培養學生思考能力
分數代表一切的時代已經過去。筆者認為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同等重要,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還應該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思考能力的提升。
如,筆者帶領學生學習《處理數據》這一課內容時,筆者找出了一份學生們上個月的成績單,說道:這是上個月我們班上學生的成績單,已經錄入電腦中存檔了,請大家打開文檔找出每一科的最高分、最低分以及平均分各是多少嗎?有些學生不愿意面對自己的考試成績,因此辦事拖拖拉拉。五分鐘后,有些學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這么多的數據要什么時候才能算完呢?原來這份成績單包含所有科目的成績,數量很大,這給學生們計算帶來了很大的困難。聽到學生們的質疑聲后,筆者帶領學生們進入了本課的學習中,學習一種簡單計算平均數的方法。學完基礎知識后,筆者提出問題:如果以60分、70分、80分為界限,對數據進行篩選,你會怎么辦?學生們仔細尋找教材相關內容后,進行了實際操作,完成了筆者提出的要求。
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思維的培養,提升學生問題探究、解決和發現的能力,讓學生獲得真正的成長。
三、關注現實生活,保證學生課堂參與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關注現實生活,把學到的知識用于現實生活中是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標之一。因此,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善于把理論知識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知識。
如,在學習《編輯演示文稿對象》這一課內容時,同學們把自己小組制作的幻燈片都展示了出來。看到大家共同努力完成的電子作品,筆者都給予了積極的肯定。但是,在這些幻燈片作品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有些小組制作粗糙;有的小組圖文不符;還有些小組制作過于簡單。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要求小組之間進行互換,指出各自的錯誤。完成這一教學活動后,筆者簡單介紹了本課即將學到的知識點,并提出了問題:假如教師需要借用你們制作的演示文稿進行教學活動,你希望在你的演示文稿中體現出哪些內容呢?聽到筆者的要求后,學生們立即和小組成員一起探討如何修改并完善自己小組制作的幻燈片的聲音、動畫、動作、超鏈接等設置。在此過程中,有些學生產生了新的想法,提出了新的問題并與小組成員共同解決;有的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在其他成員的幫助下也學會了幻燈片設置的新知識;還有的小組配合其中一名學生的進度,制作出了精彩的幻燈片。
信息技術的最終目的是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的加強教材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話可說、有情可感,活躍課堂氣氛,提升課堂參與度。
四、關注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思維創新不單單指學生,還包括教師。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在提高自身創新思維的基礎上發揮課堂引導者的作用,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創新因素,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如,筆者帶領學生學習《播放演示文稿》這一課內容時,筆者創設了一個情境:有一天,你需要進行一場演講比賽,在比賽中需要借助演示文稿進行演講,此時你會怎么做?同學們馬上舉手回答筆者的問題:有的同學說把所有的內容展示在一張幻燈片中;有的學生說可以一邊演講一邊查找幻燈片;有的同學說到不用演示文稿,可以脫稿進行演講。筆者聽到同學們的回答后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并由此情境引入本課的學習。這是本單元即將學習的最后一點內容,綜合性較強,但是筆者認為中職生已經具備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筆者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既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質疑探究意識,還增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增進同學間的友誼。學生們自由學習環節結束后,立即分小組開展探究活動,互相交換著各自的觀點以及在閱讀教材中遇到的難題,課堂氣氛很熱鬧。在此過程中,有些學生提出了新的問題:為什么不使用翻頁筆?能不能對幻燈片進行其它形式控制?筆者把這些問題交給學生們自己探討,希望鍛煉他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不但能夠從教材中挖掘創新點,挖掘學生潛能;還有重視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新的問題的提升,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五、關注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學生的成長和生活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重視提升自身素養,更新教學觀念,引進新的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在學習《因特網(Internet)應用》這一課內容時,筆者要求學生們分小組展開競賽,比一比哪一個小組能說出更多的瀏覽器名稱。于是,每一位小組成員都積極認真的準備著,有些小組成員不斷翻閱課本,希望能從教材中找到原題,提高正確率;有些小組成員則是搜索網頁,查找相關資料。十分鐘后,比賽開始了。有的小組成員大喊搜狗;有些小組則說道360;還有的學生認為有百度。時間很快過去了,學生再也想不出其他的瀏覽器名稱了。于是,筆者停止了比賽,并表揚了其中表現最好的一組學生。緊接著,筆者開展了下一項教學活動——用自己熟悉的瀏覽器瀏覽信息。同學們在筆者的親自示范下,一步步地跟隨筆者進行操作,輸入了正確的網址,并瀏覽了相關的網頁內容。學生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很快地就學會了用瀏覽器瀏覽信息的正確方法,順利地完成了此次的教學目標。
新課程改革對信息技術教學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引進新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打造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技術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邱文棣.關于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的探索[J].職業,2016(18).
[2]董敏.翻轉課堂在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職教通訊,2014(24).
[3] 楊小軍.信息化教學模式與傳統模式的教學效果對比與分析[J].新課程(中),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