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勇
摘要:腦溢血已經成為腦外科里最常見的疾病之一,隨時威脅到人們的生命。隨著腦溢血患者的逐漸增多,專家對腦溢血病癥的大量研究。目前,針對這種疾病已經研究出了良好的診斷和臨床治療方法。
關鍵詞:腦溢血;臨床治療;方法
前言
腦溢血患者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之中,一般患者還具有高血壓病癥。特別是,當中老年遇到事情激動時容易發生腦溢血。腦溢血患者發病時,血壓會升高,主要根據出血量和出血部位,以及意識障礙的表現,來判斷病癥的輕重。本文主要論述了腦溢血的病癥,以及采取的臨床治療方法。
1、臨床的病癥表現
腦溢血的部位主要包括基底節出血和腦橋出血。基底節出血包括殼核出血和丘腦出血,尾狀核頭出血等。
1.1殼核出血
殼核出血又稱為內囊出血,是基底節最常見的出血部位,約占50%-60%。主要是豆紋動脈側引起的,出血后可突破至內囊。殼核出血的臨床表現主要根據血腫部位和血重量進行判斷。當出血量為中部時,主要表現為內囊受損引起的對側偏癱,雙眼向一側凝視,偏身感覺障礙。當出血量較大時,會影響到腦脊液的循環流通,壓迫腦組織會產生短時間的內的昏迷,呼吸受到影響,甚至可能會出現短時間內的死亡。出血量較小時,主要表現為肢體上的癥狀,例如,腿部行動障礙等。
1.2丘腦出血
丘腦出血的頻率相對于殼核出血的頻率較小,主要是由于丘腦穿支動脈或者丘腦膝狀體動脈破裂導致,丘腦出血的臨床癥狀與殼核出血的臨床表現有相似的癥狀。例如,偏身運動障礙,感覺障礙等。除了以上的病癥,還會出現精神障礙,主要有情緒低落,表情冷漠等。嚴重者還會出現記憶力低下,癡呆的癥狀。而且,由于丘腦靠近第三腦室,所以丘腦出血癥狀特別容易反復,還會出現持續性頑固高熱癥狀。若出血量太大還會危及生命安全。
1.3尾狀核頭出血
尾狀核頭出血的頻率相較于以上兩種出現的頻率更小。出血量一般不會很大,破入腦室,會出現腦積水癥狀,例如頭痛,惡心癥狀。
2、腦橋出血
腦橋出血的頻率很低一般只有10%左右,由于腦橋是非常重要的生命中樞,所以一旦出現腦橋出血,病情會非常危急。即使出血量不大時,也會出現昏迷,呼吸困難,四肢癱瘓的癥狀。而且還可能伴隨著器官衰竭的癥狀。
3、診斷
腦溢血的診斷一般是通過CT或MRI掃描進確診,然后再通過全腦癥狀和肢體表現,以及神經系統定位體征進行再確診。腦溢血的患者一般都是中老年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具有高血壓的中老患者。常常發生在體力工作量較大和精神太激動時,若治療不及時,病情惡化迅速,隨時會造成生病危險。
4、治療方法
4.1內科治療
若病情不嚴重的患者可以通過臥床靜養的方法。在靜養期間要保持呼吸暢通,盡量再次避免情緒激動和血壓升高。醫生隨時觀察患者的體溫,呼吸頻率等生命特征。特別要注意患者的瞳孔和意識的變化。注意水電解質平衡和營養均衡,靜脈壓要維持在5-12mmHg的水平,防止水電解質的紊亂造成腦部水腫癥狀。每日的飲食要營養均衡,注意鈉,鉀,糖類的補充。飲食要盡量清淡為主,適當補充熱量,若營養不足時,可考慮注射能量合劑和人血蛋白。
注意血糖的變化,血糖過高或過低,都會引起病情的惡化,及時進行治療,血糖水平一般要維持在6-9mmol/l之間。及時檢測顱內壓,腦出血會造成腦水腫的癥狀,2天后會達到高峰,3-5天后會開始消退。腦水腫造成的顱內壓升高,會引起并發癥,從而造成死亡,所以,一定要主要腦水腫和顱內壓力的變化。腦出血患者若出現頭痛,過度煩躁等癥狀時,可適當注射鎮靜劑穩定患者的情緒,避免病情的惡化。當患者穩定病情后,為提高身體的靈活性,可進行康復治療。
4.2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主要是進行開顱手術,消除腦部血塊,腫塊和受壓的腦部組織。從而就可以降低顱內壓,恢復腦部神經系統,從而保住患者的生命。手術治療一般比較徹底,可以有效治療患者的病癥。但是,手術需要承擔的風險較大,手術中的不確定因素較大,而且開顱手術危險系數更高。所以可以根據患者的病癥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5討論
腦溢血患者的病癥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會有不同的癥狀表現啊。醫生要根據患者腦溢血的癥狀表現,結合檢查結果準確判斷患者的情況,并為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法。腦溢血患者自身應該聽從醫生的建議,合理搭配自己的飲食和運動情況,才能更快地恢復健康。本文主要針對腦溢血的的常見病癥,提出的有效治療方法,具體的治療方案還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今后,對腦溢血需要更多的研究,才能為患者對癥下藥。
參考文獻:
[1]張榮軍,王曉峰,唐宗椿,等. 6374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臨床特點的分析及治療方法的選擇[J]. 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3,12(1):57-61.
[2]王春霞,李錄花. 急性期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體會[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10):178-178.
[3]李玉珍. 腦出血患者臨床觀察要點及護理并發癥的防護措施[J]. 醫藥衛生:文摘版,2016(3):00137-0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