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志堅
摘 要: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點和基礎,而解決問題在小學數學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當然也是教學中的難點之一。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是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標志,要學會解決數學問題是數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科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問題的解決需要我們對問題出現的原因、問題解決的方式以及面對問題時可能遇到的障礙做出清晰的規劃,只有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才會更加透徹清晰,學生才能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所進步,這也是每一位教師都期待的目標。本文旨在對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的策略進行研究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研究分析
數學是生活、勞動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快,化工之巧,地球之便,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可見數學的重要性。小學數學是打基礎的階段,也是培養孩子數學興趣的關鍵階段。而且,學習數學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水平,提升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小學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新課程背景下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通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遷移能力和知識的應用。但是目前我國小學數學問題解決在教學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思維定式,難以逾越
數學是一個邏輯性與開放性相結合的學科,其學科特點和檢測方式決定了師生在教學的雙邊活動中容易產生思維定勢。思維定勢是指人用某種固定的思維程序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模式,這種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具有明顯的傾向性。思維定勢在解決封閉性問題時具有思考時間短、節奏連貫、程序流暢等特點,然而數學是一個既完備又開放的體系,小學生既需要形成固定思維模式以便于快速靈活地解決各種類型的數學問題,又需要突破數學思維定勢形成開放性創新思維空間。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同樣也易于形成思維定勢,越是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思維定勢趨向越明顯教學思維定勢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的思維定勢和教學內容與知識體系的思維定勢兩個方面。思維定式對于學生解題的消極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如果不認真仔細地去理解和推敲,而一旦題目中條件有所變化,受思維定式的消極影響就會導致解題失誤,久而久之,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會逐漸下降。
(二)缺乏情景,局限課本
對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教學進行調查發現,當前小學數學教師關于創設問題情境的理解存在偏差,多數教師并不能完全掌握問題情境創設的理論與技能。在教學實踐中,數學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常有依據不全面,選取的情境素材不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選取的創設途徑不恰當等問題。并且多數數學教師認為,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提出一個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一旦激發學生興趣之后,就進入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認知只是將問題情境創設作為課堂教學的“ 敲門磚”,而非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此外,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所選擇的素材往往不符合學生實際,例如所選素材為城市生活素材,但面向的對象確是農村小學生,這就會使問題情景教學適得其反。
二、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的策略探索
(一)突破定式,激發需求
思維定勢的突破是一個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的過程。一題多練,可以改變思維定勢,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有經驗的教師,會充分利用教材這個載體,改變原題的部分條件,使原題變形,進行多練。這也是克服思維定的一條重要途徑。實踐證明,這種練習,不僅可以克服思維定勢,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某小學圖書室原有圖書 480冊,現在圖書冊數是原來的5倍,還多240 冊。現在有圖書多少冊?”要求:(1)先作解答; (2)題中的數據不變,改變題目結構,組成新題目,仍能得出這道題的確切答案。學生首先作解答: 480x5+ 240= 2640 (冊)。然后把原題改編為:“某小學圖書室原有圖書 480冊,現在圖書冊數是原來的6倍少240冊,現在有圖書多少冊?解答: 480x6 -240=2880-240=2640(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教科書這個載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組織多向性練習,有助于幫助學生克服思維定勢,培養思維能力。
(二)創設情景,發散思維
教育心理學認為,創設情境是數學課堂教學的載體。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為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完成新的學習課題,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為將學過的數學知識、原理、技能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這一內容時,教材創設了三個小朋,友到商店購物的活動情境,教師可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實際購物或模擬購物。如買1元筆記本時,使學生體會到“10角就是1元”,并通過數出10角的活動,抽象出“1元=10角”。同時,可讓學生在取幣、換幣、付幣、找幣等活動中,認識并熟悉人民幣,學會人民幣的簡單計算,感受人民幣的實際價值,積累豐富的購物經驗,為使用人民幣做準備。
(三)抓住關鍵,培養能力
要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是加強對學生思維策略的指導,要教學生解題策略和思想方法,如對應思想、化歸思想、轉換思想、統計思想等,同時交給學生一些數學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操作法、歸納和演繹、畫圖等。加強對學生思維策略的指導,讓學生學會根據提出的問題進行探索,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可以更好地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辯證思維和形式邏輯思維等,更好地優化思維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小學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因此,在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過程中,應抓住關鍵,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而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恰恰體現了對數學知識應用的重要性。“問題解決”可以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思想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對開發學生潛能、引導學生開展探索式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能力,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新思路,新策略。在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過程中,應突破定式,激發需求;創設情景,發散思維;抓住關鍵,培養能力。
參考文獻:
[1]曹美婷.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策略[J].職業技術, 2017 (10) .
[2]陳嬋英.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J].師道 (教研) , 2015 (4) .
[3]魯潔.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及其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6 (2) .
[4]馬彥彪.分析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現狀及策略[J].文理導航, 2016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