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清
【摘要】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課標明確提出了綜合性學習這一概念,強調語文中的語言教學應該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而在技術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語文綜合性學習也開始重視電教化手段和信息技術的運用。廣府文化是珠三角地區及其周邊地區為通行范圍的粵語文化,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主流文化,其所承載的地域文化表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弘揚廣府文化,傳播廣府文化的人文內涵,是培養學生認同、保護、傳承文化不可替代的途徑。文章通過技術手段搭建信息技術環境,在平臺環境的基礎上開展教學,構建廣府文化與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并將其應用到實踐中,以期讓學生深入了解廣東地方傳統文化特色,傳承廣府文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綜合性學習;教學模式
語文是一門綜合、全面、實用的語言學科。在傳統的漢語教學體系下,教師經常遵循教材內容,導致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分離,忽視了學生的需求。2011年,教育部頒布了“中國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除了以前的“識寫”“閱讀”“寫作”“口語交流”的要求之外,還增加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其重點是加強課程教學與生活實踐之間的聯系。綜合性學習不僅符合漢語教學的傳統,而且符合現代社會的學習特點,促進了學生語言素養的全面協調發展,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積極創新的精神。廣府文化是以粵語為中心的文化,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主流文化,在地域上以珠江三角洲以及廣東西部、北部地區為通行范圍。本文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將廣府文化與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相結合,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構建新型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實踐中深刻理解廣府文化,體會其意蘊,增加認同感,傳承廣府文化。
一、相關概念界定
1.語文綜合性學習
語文的教與學強調口語和練習的綜合實踐,與傳統的語文課堂不同,語文綜合性學習強調在實踐中領悟文化的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目前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到“綜合性學習”的概念,但其具體內涵尚不清楚。目前,學者們已經解釋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概念。鄭國民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自主性,運用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靳健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是多目標、多種學習方法和多種學科知識的結合。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本研究認為語文綜合性學習側重于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是中文課程和其他課程的結合,是一項將課堂學習與社會實踐學習相結合的實踐活動。
2.廣府文化
廣府文化是珠三角地區及其周邊地區為通行范圍的粵語文化。廣府文化占據了廣泛的地理位置,其習俗與各地生活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衍生出了極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廣府文化的藝術類型多種多樣,如繪畫、文學、書法、音樂、戲曲、工藝、建筑、飲食文化、園林等,在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姿多彩的藝術形式中,廣府文化形成了豐厚的文化資源,具體包括:粵語、粵美食、粵戲、講古仔、粵古跡、粵曲、粵習俗、粵傳說等,這些豐富的當地文化資源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化和提高語言學習興趣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信息技術對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支持作用
在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對教育做出了重大貢獻。教育部在2011年頒布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在綜合性學習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搭建學習平臺,上傳多種學習資源,設計多種學習體驗活動,學生不僅在課堂上可以學習語文知識,在課下可以隨時通過網絡平臺學習相關視頻、跟讀古詩、文字,及時同教師、同學交流探討問題,在小組中合作完成任務。通過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加持,教師可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可實現自主、協作、探究的語文學習。
三、信息技術環境下廣府文化與語文綜合性學習融合的教學模式構建
本研究依托于UMU互動平臺、微信公眾平臺、喜馬拉雅FM等平臺形成信息技術環境,構建信息技術環境下廣府文化與語文綜合性學習融合的教學模式。此模式最終目標是將廣府文化融入到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歸屬感和對當地文化的自豪感,傳承廣府文化,構建的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圖1信息技術環境下廣府文化與語文綜合性學習融合的教學模式
從圖中可以看出,此教學模式主要包括目標、環境、資源、活動、人(教師與學生)五個要素。其中,目標指此教學模式要提高學生對廣府文化學習的興趣,豐富學生對廣府文化的理解,最終要達到傳承廣府文化的目的。
環境指信息技術環境,本研究主要依托UMU互動平臺、微信公眾平臺、喜馬拉雅FM搭建廣府文化學習平臺,輔助粵語教學。教師在UMU互動平臺上設置調查問卷,以明確學生與家長的學習需求,使學生及時了解問題,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源,此外,UMU互動平臺還提供簽到、提問、討論、考試、游戲等方式,師生均可利用此平臺進行實時互動、交流與探討;本研究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創建了“穿粵少年 快樂成長”微信公眾賬號,在公眾號上部署廣府文化傳播網絡渠道,播出經典故事,記錄穿“粵”活動,分享廣府知識和美文,以滿足教師、學生和家長需求,并且以“廣府文化”為突破口,構建極具特色的課程體系,增強了班級凝聚力,同時,公眾號可以作為學生展示自我的平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廣東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本研究主要通過喜馬拉雅FM平臺促進學生的“聽說”能力的發展,在喜馬拉雅FM上設立賬號,開發“張老師講故事·西游記”“童聲悅讀·看圖說話”“童聲悅讀·三字經”和“童聲悅讀·故事續編”四個專輯,課下學生用手機錄制自己“說”的內容,由家委統一上傳到專輯中,學生互聽互學,并為其他同學的作品點贊、評價,取長補短,“聽說”粵語的能力不斷提升,并且此種學習方式極大激發學生學習廣府文化的興趣,每個學生都可以做電臺“小主播”上傳自己的作品,每個專輯會根據作品收聽、點贊的情況,評選出“最佳小主播”和“金話筒”等榮譽稱號。學生便在不斷的互聽互學中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提升了語文素養,學習了廣府文化。
資源指教師將廣府文化與小學語文教材相結合,在小學語文教材中融入廣府文化豐厚的藝術形式,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一系列教學資源。教師根據各個年級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特點,開發適合各年級學習的穿“粵”經典誦讀資源;教師還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將古詩詞朗讀做成微課,選取網上精美圖片,并配合古詩詞意境,用粵語朗誦,朗朗上口,便于學生學習;此外,教師還對學科教學內容進行二次開發,將教材中的經典古詩詞兒歌童謠,融入粵方言的誦讀、唱讀、演讀,讓學生體會廣府文化的源遠流長,并根據六年級學生特點和認知規律,開發六年級穿粵課程,例如,將重新開發六年級第一學期第五單元“認識魯迅”的課程內容,讓學生進行“走進魯迅大粵讀”的學習,對此內容的研究將加深學生對廣東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了解。
活動指教師帶領學生走出傳統課堂教學,以校園、自然、社會為課堂,在實踐活動中開展廣府文化教學。學生在社會實踐生活中進行粵語的學習,學習空間由教師向校園、社會、自然擴張,學習時間向課堂之外開放,學習內容向教材之外開發,學習方式由傳統的面授式教學向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網絡學習等方式轉變,學習評價由紙筆單一的評價向成果展示、觀察記錄等多種方式轉變,師生真正實現了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傳承廣府文化。
人指教師和學生,教師主要將廣府文化豐厚的藝術形式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在此基礎上開發一系列教學資源,并依托UMU互動平臺、微信公眾號等廣府文化學習平臺傳播教學資源,并對學生提出要求,明確學生學習任務,學生在廣府文化平臺上學習相關資源,并選擇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完成學習任務,展示學習成果,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研究評價主要通過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的方式來評價。教師和學生在課上和課下都實地踐行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在實踐活動中學習廣府文化。
四、結束語
信息時代的到來為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提供了新的契機,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信息技術環境,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指導下將廣府文化與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相結合,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加深對廣府文化的理解,拓寬了學生的學習思路,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廣府文化得到了很好地傳承與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