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其忠
摘 要: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為課堂學習過程單一、知識繁雜等問題,出現學習興趣下降,課堂參與性不高的現象,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師工作,也無法拓寬自己的學習空間。高中政治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生的這一問題,讓學生發現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學生;課堂參與
高中政治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課堂參與的意識,能夠使學生了解知識的含義,知道如何運用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完成課堂實踐的學習任務。
一、復印生活的精彩——培養學生參與生活的意識
高中政治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課堂參與的意識,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復印生活的精彩來使學生留心生活,關注生活中的現象,在生活現象中析出政治知識來,使學生了解學習政治知識的價值,進而培養學生參與生活的意識,為學生點綴上生活的寶珠。
在學習“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什么是消費,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合理消費,熟悉消費心理的種類,并能在實際生活中加以辨別,讓學生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在教學中為學生列舉了“雙十一”網購活動當天的銷量數據,讓學生通過“雙十一”的案例來了解人們的消費心理。學生觀看案例后,對人們在雙十一當天瘋狂購物的行為進行了分析,認為在當天購物的人,一部分是由于大家都在那一天買,自己也跟風購買;一部分是認為雙十一當天商家優惠活動多,在那一天買更劃算;還有的人日常就喜歡購物,雙十一更是“熱情非常”。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購物心理,對待購物也有著不同的態度。筆者將學生列舉的心理進行總結后,向學生傳播了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攀比心理、求實心理,讓學生“對號入座”,了解這些心理的含義和特點。學生對從眾心理、求異心理、攀比心理、求實心理等進行學習和分析后,知道了消費心理的種類,嘗試在實際生活中展開分析。筆者接著向學生傳播正確的消費觀念,讓學生做一個理智的消費者,使學生能夠適當購物,量力而行。學生在了解了消費心理知識后,很快就明白了理智消費的積極作用,表示會合理消費。此外,筆者還從環境衛生等角度加強了對學生消費觀念的建立,升華了學生的思想。這樣,筆者通過為學生復印生活的精彩,培養了學生參與生活的意識。
二、復印問題的精彩——培養學生參與問題的意識
高中政治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課堂參與的意識,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復印問題的精彩來激發學生的斗志,使學生透過問題來查找自己在學習中漏掉的部分,及時梳理自己的學習框架,發現問題的答案,進而培養學生參與問題的意識,引領學生有步驟地分析。
在學習“我國的宗教政策”時,筆者為了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宗教情況,知道我國宗教政策,讓學生以科學的態度來面對宗教,堅定科學的信念,健全學生的價值觀,在教學中利用幻燈片為學生制作了介紹宗教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中了解我國的宗教類型和發展情況。學生觀看幻燈片后,對我國宗教的類型和情況有了基本的認識。接著,筆者讓學生學習課本知識并思考問題:我國宗教政策是什么?你聽說過哪些宗教活動?你對此是什么看法?學生聯系課本知識思考后發現,我國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選擇宗教信仰的權利。但是,人們信仰宗教還要注意到科學這一事實,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念。學生分享了自己知道的寺廟燒香、齋戒等活動,對生活中的宗教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此外,學生也對宗教中一些具有迷信行為的活動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認為應該尊重科學,相信科學,理性看待宗教。這樣,筆者通過帶領學生復印問題的精彩,深入了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培養了學生參與問題的意識。
三、復印實踐的精彩——培養學生參與實踐的意識
高中政治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課堂參與的意識,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復印實踐的精彩來將學生留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自己在課堂上理解的知識進行實踐的廝殺,增加自己的知識收藏,擴大學生知識應用的途徑,進而培養學生參與實踐的意識。
在學習“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時,筆者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了解我國在創新方面發現的問題和優勢,總結創新的意義。學生圍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先展開了科技方面創新的探討,了解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學生還結合工業革命的歷史,理解了創新對社會制度變革的影響;學生還綜合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情況,認識到了創新對人們思維和文化的推動。學生深刻認識到了創新的價值,知道了創新是未來發展的機遇,也是發展的利器。這樣,筆者通過復印實踐的精彩,培養了學生參與實踐的意識。
總之,本文通過復印生活的精彩、復印問題的精彩、復印實踐的精彩,培養了學生參與生活的意識,培養了學生參與問題的意識,培養了學生參與實踐的意識。
參考文獻
[1]郭憲剛.淺談高中政治教學方法探討[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高峰論壇文集(十五).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11-12.
[2]夏相琴.淺談新課改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J].農家參謀,2018(2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