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玉霞
摘 要:在生活情境中,學生更易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同時也能夠讓學生體會到道德與法治在生活中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因此,本文結合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就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生活情境展開研究,以尋找出生活情境的有效運用方式。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情境;應用;研究
前言: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并非短時間內可以形成,而需要在長期的生活環境下進行潛移默化的培養,才能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意識。這就需要教師將生活情境和道德與法治教學融為一體,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受到道德和法治的熏陶,從而逐漸增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
一、生活情境在道德與法治課程導入環節中的應用
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師做好課程導入可以為后續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1]。其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情境來導入相關的課程知識,以借助生動的情境來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針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搜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生活素材資料。然后,利用多媒體出示這些資料,并提出具體的課程導入問題,以創設出生活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思考問題、探討新知。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法律在我們身邊”知識為例,在講授新課內容時,可以利用生活情境導入課程新知。但是,在此前教師需要搜集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并結合一些具體案例來進行生活情境的創設。比如,搜集關于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環境保護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等法律條文,再引入與這些法律相關的案例材料,以構建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可以結合情境中的案例來理解這些法律內容,從而理解法律與我們生活的關系。其中,在講解食品安全法時,教師可以結合一些常見的食品安全問題實例,如消費者在超市購買到過期、假冒偽劣的食品,或者食品污染事故等例子,并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出示相關事件中的材料內容,并針對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事件,向學生提出相關的課程問題。比如,在遇到食品安全問題時,我們應該怎樣利用食品安全法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如果沒有食品安全法的保護,我們的生活會怎樣?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課本中的知識,對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展開分析和討論,以順利引導學生走進情境,并對新課知識展開學習。
二、生活情境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互動環節中的應用
將生活情境應用于道德與法治課堂互動之中,也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的互動熱情,使其愿意與教師、其他同學展開課程問題的交流與討論,從而有利于實現師生及生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其中,教師可以針對課程教學內容及目標,抽出課堂部分時間,組織相關的課堂活動,并在活動中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盡情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使得學生真正融入到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情境之中[2]。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青春的情緒”教學內容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互動的小活動。比如,在面對青春期的變化,學生往往會產生很多的煩惱,甚至會形成一些負面情緒。為了幫助學生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教師可以抽取課堂部分時間,組織一次小型的情緒交流活動,讓學生說說情緒的那些事兒。在交流和互動期間,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具體的青春期生活情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帶入感,這樣更易于學生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比如,“處在青春期的小紅因自身身體變胖,產生了自卑的情緒。”“小明還是一名初中生,但由于早戀被父母責罵而產生了抑郁、悲觀的情緒。”在這些情境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談一談自己青春期是否也發生了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并讓學生也說一說自己最高興的事、最傷心的事以及最害怕的事等。通過將生活情境融入到課堂互動之中,能夠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也能夠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世界,進而有利于構建師生及生生之間的平等交流關系。
三、生活情境在道德與法治課外實踐中的應用
道德與法治知識存在于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師除了關注課本內知識的講授之外,還應該將課堂教學延伸之課外,結合課外實踐活動來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和認知[3]。在此過程中,也同樣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走進課外實踐活動之中,鼓勵學生融入真實的生活環境,去體驗道德與法治和生活之間的關系。在組織課外實踐活動時,教師還要把控好實踐的時間、內容,讓學生在適當的時間里完成實踐探討,促使學生的身心真正獲得教育。
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法律為我們護航”教學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利用課后時間,組織一次戶外實踐探討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中,青少年應該做些什么,應該怎樣做?在進行實踐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一段視頻,并提問學生:“隨著共享單車的新規出臺,使得共享單車的使用更為規范和合法。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用戶,你對新規還有哪些看法和建議?”通過視頻及提問,引導學生進入具體的生活實踐探討情境之中,并以此激發學生的探討和研究熱情。在情境引導下,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去展開相關的學習和探究活動,從而讓學生親身體驗一回主人公的角色,去分析法律與我們生活之間的關系,以及怎樣利用法律來保護我們的權益等,進而加深學生對法律的認知[4]。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自己對新出臺的共享單車法規研究過程、研究意見記錄下來,然后形成詳細的實踐報告,以作為后續課程學習的參考資料。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傳統的應試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存在密切的聯系。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結合生活情境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展開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探究與討論,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參考文獻
[1]黎細玲.如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J].考試周刊,2019,10(22):653-653.
[2]段榮霞.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分析[J].新智慧,2019,25(7):32-32.
[3]王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分析[J].新課程(中學),2018,15(3):67-67.
[4]陳細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生活情境的應用研究[J].文存閱刊,2018,5(1):11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