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會夏

【摘要】目的:以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對腎內科疾病實施治療的效果展開評估。方法:從2016年10月-2018年1月到本院腎內科就診的腎內科疾病病人中篩選出73例,依照治療方法的差異性將病人分成研究治療組(37例)、參照治療組(36例),參照治療組對病人予以常規療法,研究治療組在開展常規療法的條件下加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評估兩組治療以后病人的療效成果。結果:研究治療組病人經治療后的總有效率是97.30%;參照治療組的是69.44%,研究治療組總有效率顯著高出參照治療組(P<0.05)。結論:腎內科疾病治療過程中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能大幅度提升治療的總有效率,效果較好。
【關鍵詞】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治療;腎內科疾病;療效
腎內科疾病屬臨床中的多發病,其發病率和病人日常膳食結構與生活方式有較大的關聯性,雖然這類疾病的發病率升高趨勢相對緩慢,但卻給病人身體、生活及心理構成很大負面影響。為能進一步研討腎內科疾病運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展開治療的實際療效情況,此文選出到本院腎內科就診的腎內科疾病病人73例,依照治療方法的差異將病人分成研究治療組、參照治療組,參照治療組對病人予以常規療法,研究治療組在開展常規療法的條件下加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以對比評估的方式探究二組療效,現報告為下:
1.對象、方法
1.1調研對象
從2016年10月-2018年1月到本院腎內科就診的腎內科疾病病人中篩選出73例,上述病人由醫生遵照《腎內科疾病診斷與治療標準》[1]中有關內容予以疾病鑒別,確證均患有腎內科疾病;已排除伴有其他臟器官重大受損與精神異常等有關因素,病人在了解此次調研內容的情況下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當中包含42例男性病人,31例女性病人;年齡處于41-73歲,中位年齡是(50.53±6.71)歲。依照治療方法的差異性將病人分成研究治療組(37例)、參照治療組(36例),將兩組一般信息與資料展開對照,沒見突出差異性(P<0.05),能實行評比研討。
1.2方法
參照治療組對病人予以常規療法,按每例病人的癥狀表現予以阿司匹林腸溶片,服藥劑量在80-300mg間,溫水吞服,每日服藥1次,持續服用15天;另外依據病人病情進展情況施予對應的常規治療措施。
研究治療組在開展常規療法的條件下加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常規療法同于參照治療組,治療期間依照病人實際癥狀選擇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進行治療,依那普利每日口服1次,劑量10mg/次;西拉普利每日口服1次,劑量2.5mg/次;卡托普利每日口服1次,劑量2.5mg/次;苯那普利每日口服1次,劑量7.5mg/次;奎那普利每日口服1次,劑量15mg/次;用藥期間酌情增服其他藥物參與輔助治療;持續治療15天。
1.3療效判別標準
治療后檢測病人腎功能指標已恢復至正常水平,且各種癥狀得以大幅度改善或全部消除,判定為臨床顯效;病人腎功能指標及各種癥狀部分得以改善,判定為臨床好轉;病人腎功能指標及各種癥狀部分未見改變或者有持續惡化的跡象,判定為無效[2]。
1.4數據統計和處理
對所選病人調查數據進行分類統計,使用SPSS22.0軟件予以計學處理,計數數據表達為 (n/%),計數數據的對比經過2檢測,當對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時以P<0.05來表示。
2.結果
研究治療組病人經治療后的總有效率是97.30%;參照治療組的是69.44%,二組間對照差異明顯(P<0.05),兩組療效數據見于表1:
3.討論
腎內科中常見的疾病類型較多,例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慢性腎衰竭等,這類疾病的發病率在近些年呈逐步上升趨勢。針對以上腎內科疾病,傳統治療法僅能夠緩解部分癥狀,難以實現完全治愈的目的。伴隨臨床藥物試驗的持續深入,腎內科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引用于腎內科疾病病人的藥物治療中,且已取得了相對較好的治療成效。有關文獻表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屬于蛇毒提取出的一線新型藥物,將其使用于高血壓病、慢性充血性心衰疾病、腎臟疾病的治療中,可提升總體療效[3]。
此次調研的結果中: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開展治療的研究治療組病人經治療后總有效率是97.30%;而僅實施常規療法的參照治療組總有效率是69.44%,二組間對照差異明顯(P<0.05)。
綜上發現,腎內科疾病治療過程中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能明顯提升治療的總有效率,應加以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王念鴻,宮京梅,李英姿,等.貝那普利對早期糖尿病腎臟疾病足細胞損傷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7,25(10):924-928.
[2]許弄章,李中東.臨床藥師對1例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藥學監護[J].西北藥學雜志,2017,32(03):363-366.
[3]張曉琴,董娟.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治療腎內科疾病臨床效果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