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嵐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理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教定學”已是明日黃花,“少教多學”卻是方興未艾。在“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下,“少教多學”逐漸走進了數學教學的視野,迸發出驚人的力量。但是,由于“少教多學”是新事物,教師在理解和應用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少教多學”指導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以促進數學教學改革、進步。
關鍵詞:小學 數學 中年級 少教多學
“少教多學”教學思想蓄力綿長悠遠。從古時開始,“少教多學”就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如今,經過時代的變遷,“少教多學”迸發出了新的生命活力,“少教”是指教師不應該將知識一股腦地丟給學生,而應該啟發性地“教”、針對性地“教”、創造性地“教”,教得精、教得準;“多學”是指學生主動學習、深度學習、獨立學習,多思考、多動腦。從定義來看,“少教多學”理念改變了數學課堂結構,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創新思維能力,讓素質教育扎根數學課堂。究竟“少教多學”是如何在小學課堂發揮作用的?接下來,我將具體闡述。
一、啟發地“教”——促成學生自主學習
啟發是“少教多學”的一大特點,強調教師應該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知識,以減少知識的灌輸和復刻,以提高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因此,在“少教多學”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需要啟發性地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從而深刻理解知識,內化知識,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問題解決能力。
例如,在教學“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時,在“少教多學”理念指導下,我特別注重啟發學生,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獲取知識,既獲得成就感,又強化自主學習能力。具體來說,首先,提出啟發性問題,激發學生探究興趣。比如,“20×3”與“20+20+20”有什么關系?觀察“20×3”的得數60,與20有什么關系?其次,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問題的啟發,學生經歷了知識產生的過程,掌握了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因此,“少教多學”理念下,小學數學教學要注重啟發學生,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數學教學水平。
二、針對地“教”——輔助學生深度學習
“少教多學”不是不教,而是精教。正如有句俗話:好鋼用在刀刃上。“少教多學”提倡有針對性地“教”,打破傳統“遍地撒網式”的教學方式,集中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有針對性地“教”使知識不再停留在膚淺層面,而是更加抽象化、本質化,這有利于學生深度學習,增強培養數學素養。因此,“少教多學”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要大力倡導有針對性地“教”,輔助學生深度學習知識。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我展開了針對性教學,著重探究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聯系和區別”,讓學生對簡單的幾何圖形有深刻的了解,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具體來說,首先,構建生活情境,讓學生基本了解正方形和長方形。比如,摸一摸正方形的手帕,描一描長方形的黑板;其次,動手實踐,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即,引導學生動手剪出一個正方形、一個長方形,通過折一折、數一數、比一比等活動研究研究正方形和長方形邊、角的特點;最后,要求學生回憶動手過程,總結、歸納正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進行對比,建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聯系。在整個過程中,通過有針對性地教學,學生深度學習了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圖形特征,對幾何圖形有了基本了解,提高了幾何圖形學習能力。可見,“少教多學”理念下,小學數學要實現有針對性地“教”,從而開展深度學習,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能力,增強數學教學質量。
三、創造的“教”——引導學生獨立學習
創新是“少教多學”的一大特點。這里的“少教”是指教師創造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讓教學精煉而新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自主選擇、自主思考、自主提問、自主領悟,最終提高獨立學習能力,發展終身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間隔排列”時,遵循“少教多學”原則,我創造性地設計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首先,通過游戲的方式導入,讓學生男女間隔排列,引導學生自主體驗“間隔排列”規律;之后,將班級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組內學習間隔排列微課,利用生動、趣味的微課吸引學生目光,促使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間隔排列規律;最后,要求組內學生整理微課學習內容,歸納“間隔排列”規律產生過程,徹底掌握規律。在整個過程中,我將游戲、微課、合作學習以及歸納等學習手段和方法融于一堂數學課中,最大限度地開發了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優化了數學教學。因此,“少教多學”理念下的數學課堂可以實現學生獨立學習。
總之,在“少教多學”理念下,小學數學迎來了“春天”。相較之前,數學課堂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明顯增加,實現了數學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王梅.小學數學教學中"少教多學"教學模式分析[J].新課程·小學,2018,(1):128.
【2】謝彩云.小學教學中“少教多學”教學模式分析[J].學周刊,2015,(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