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條鳳
【摘要】:當前,我國正處在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進的關鍵時期,需要的不僅是專家,更需要各行業的能工巧匠。作為我國職業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中職院校,更是承擔著培育能工巧匠教育使命。因此,我國的中職院校在培養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專業人才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以此來滿足新時期社會企業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那么,如何更好的培養中職院校學生的“工匠精神”,成為各中職院校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中職院校 “工匠精神” 問題及對策
作為中職院校教育者,應該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學生日常管理與學習中,培育學生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 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以及追求卓越創新精神,正確指導和教育中職學生通過“工匠精神”來要求自己,端正自己行為,為祖國培養出具有傳承“工匠精神”的建設者。
1、“工匠精神”概述
所謂“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從學生層面來講,“工匠精神”則是指學生在投入工作中后,所要具備的良好的職業素養,并保持的一種專業、嚴謹的職業態度。當前,職業教育與中國的發展、區域經濟的繁榮息息相關,職業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也要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和社會、家庭責任感。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學生的職業素養、創新精神等,學生想要在就業和發展的過程中領先一步,“工匠精神”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中職院校職業教育應將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和職業技能培養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依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方案,全面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2、中職院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所面臨的問題
其一,社會影響因素。在我國教育行業中,雖然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度越來越高,但是,受傳統思想的影響,中職院校教育以及中職院校的教師在社會上的認可度普遍低于普通高中與高等職業教育。招生受限,招生質量參差不齊、師資力量有待提升,多數中職院校教學條件不能滿足培養需求,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其二,學校因素影響。在我國的中職院校教育過程中,大部分學校仍然將學生專業理論與技能的培養作為衡量中職院校教學水平的標準,許多院校都忽略了對“工匠精神”的培養,有些學校即便意識到職業素養的培養,也僅僅只是局限于對道德、思想、溝通、心理、意志等通用職業素養的培養,而對于體現“職業”特點的“工匠精神”研究的還不夠深入。此外,當前,中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以及課堂的教學方式方法都重點放在學生技能的培養上,不利于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同時,中職院校教師對工匠精神培養認識不夠透徹,老師自身的敬業精神和工匠精神有待提高,自身的素質制約著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其三,家長與學生因素影響。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家長一直認為孩子沒有考上學,送入中職院校就是為了讓其學習一技之長,可以在社會立足,對于孩子的態度較差,期望值很低,這種思想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過程中“工匠精神”的培養,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其次,就是學生自身學習基礎差,缺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也缺乏探索的精神,增加了中職院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難度。
3、 中職院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對策
3.1學校方面
首先,學校要改變傳統觀念,重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在思想上改變重視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忽視職業素養與“工匠精神”的培養態度。學校在培養學生顯性技能時,更應該把學生的工匠精神培養融入其中。在教學中,教育者要提高對工匠精神培養的認識,注重自身工匠精神的培養,按照職業素養、理念和技能的需求,有目的性培養學生和塑造學生,對學生進行多形式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養成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和態度。其次,“工匠精神”專業課程項目改造與優化,職業院校應按照行業的特征和學校的特色,分析研究本專業的學生在職業崗位需要具備的“工匠精神”和基本內涵,將“工匠精神”貫穿專業教學與實踐,在課程教學、項目實訓中精心設計“工匠精神”的培養內容,尤其注重“工匠精神”的全程滲透、技術要素的有機融合。把“工匠精神”教育與第二課堂活動緊密結合,科學設計和安排主題教育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激發學生苦練技能、報效國家民族的職業情感,為促進學生良好職業素質的形成奠定基礎。
3.2家庭方面
在孩子工匠精神的培養中,家長要努力轉變自身傳統觀念,正確認識“工匠精神”的真正內涵,重視孩子成長過程中,職業素養與工匠精神的培養,家長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人才觀、發展觀和親子觀,努力提高家長自身的素質。 家長以自身正確的人生觀為孩子的發展提供動力;以正確的人才觀讓孩子自由發展;以正確的發展觀讓孩子健康發展;以正確的親子觀培養孩子平等、信任、理解意識。
3.3企業方面
校企對接、實景滲透,讓學生親身到職場中去體會,去感受“工匠精神”,通過企業化、職場化的環境氛圍熏陶,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工匠精神”的提升。所以,企業要積極和學校合作,承擔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的重任。在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中,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可以把自身的需求和經驗引入學校,使學生的“工匠精神”的培養有針對性依據。其次,企業給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的崗位,讓在校學生在真實的企業環境中感受企業文化及產品的生產過程。通過在時間和實訓中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結語
對中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不單單依靠學校單方面就可以實現的,學校、家庭、企業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工匠精神培養氛圍,方可幫助學生快速成長、成才和終身發展,為祖國培養出傳承精神的建設者。
【參考文獻】:
【1】焦琳琳.黑龍江省中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存在的問題與對策[D].黑龍江大學,2017.
【2】曾煒光.“工匠精神”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中的融入[J].現代職業教育,2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