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教育是科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通過科學教育與美育教育的結合,從創設問題情境,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審美欲望;創設審美情境,在科學實驗中體驗美;利用生動的教學語言,創設美的課堂情境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利用情景教學在小學科學課中滲透美育教育。
【關鍵詞】:情境教學 科學教育 美育教育
2001年啟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經過十余年的實踐探索,小學科學課程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2017年秋季開始執行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就明確提出科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學習,獲得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不斷提高探究能力。因此利用情境教學在小學科學課中進行美育滲透就十分重要。一般來說,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創設科學美育的情境。
一 、創設問題情境,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審美欲望。
美是可感知的,科學美往往來自于生活實踐,特別是自然現象中。人類利用視覺,聽覺和觸覺感受美好事物,因此人的審美活動可以與科學課的情境教學相聯系,結合具體的知識內容,聯系生活中已有的科學現象,激活腦中的深層表象,在建構性的審美中引起思考。
(一) 借助生活現象創設科學審美情境
在科學課中,為了更加直觀的激發學生的審美欲望。讓學生在感官上接受來自科學聲,光,電,影美的體驗,應充分利用生活中科學現象的圖片和影像資料,喚起學生“近似表象”。 如首師大版第四冊 《地球》一課中,教師出示地球各種角度的圖片,讓學生欣賞之余,感嘆地球的浩大,為人來共有的家園地球擁有如此美麗的自然風景而感到自豪。進而他們更想了解這些地球的大小形狀和外貌,為進一步探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此外,科學課中還可以借助生活實物,進行直觀教學。如首師大版第二冊 《種子的構造》一課中,教師可以把各種各樣的種子實物帶進課堂。也可以課前叫學生收集的不同種子標本。學生們在觀察到了千奇百怪的種子后,能夠更加直觀的了解兩種種子的不同構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并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二) 開展多種形式的思維整合鼓勵學生發現科學之美
在科學課中,在學習某一知識點時,應鼓勵學生聯想和發散生活中有關想象,加強表象印痕。如在學習《動物怎樣吃食物》時,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植食動物的切牙和生活中的哪種廚房用具很相似。大多數學生都能聯想到廚房切刀的形狀,因為這種結構有利于把植物切斷。并且能夠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肉食和植食動物在牙齒構造方面的異同,這樣不僅加強了課內知識,還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此外鼓勵學生在課上對自己感興趣的生活中的科學現象進行審美描述,也就是用美的語言把它描述出來,這樣可以借助語言的內化功能進一步使頭腦中的表象得到鞏固。發現科學之美不應僅僅停留在課內,應更大程度的延伸到課外,定期舉辦科學論壇,開展各種有趣的科學實驗,把實驗步驟和現象記錄下來,與同學們一起分享科學的樂趣。進一步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創設審美情境,在科學實驗中體驗美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動手的實驗又能滿足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實驗是一個主動參與和能動的過程,因此科學課應從演示實驗教學中創設審美情境。
(一)強調科學實驗的過程美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周圍的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和體驗科學的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抓住學生思維火花跳動的關鍵時刻,教師應幫助學生助燃“思維靈感”,給予充分的時間從各個角度思考,鼓勵學生大膽猜測,對未經證實的猜測,引導學生用科學語言描述自己的邏輯思考。在相互談論的過程中,受到來自不同層次的啟發,讓學生明白假設的提出是有理有據不是憑空亂猜。 如在首師大版第二冊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一課中,學生認識了鹽,糖,面粉,和味精等各種溶質后,提問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溶解?這時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說多加水,有的說加熱等等。教師影吧這些猜想和假設板書出來,并不急于把答案公布,而是設置相關實驗自行驗證。教師在科學課堂中應充分扮演好“腳手架”的角色,課前課中課后必須全面地、熟練地把握教材,把握自身,把握學生。引導學生進行“疑問→思考→猜想→實驗→結論”的邏輯過程,幫助學生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之美。
(二) 強調實驗物品和裝置的外觀美
人的眼睛對信息有著自動篩選功能,對美的東西體現在注意停留的時間長,注意穩定性強和注意的廣度大等三個方面。因此在科學課中要注重實驗物品和裝置的外觀美。引導學生產生審美愉悅的感受體驗。用紅藍墨水養的白花,慢慢變成了兩色花;利用氣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做成紅色的“噴泉”;利用三棱鏡把太陽光折射成絢麗的彩虹,用各種各樣的花瓣拼成美麗的圖形都有審美價值。教師除了強調視覺審美信息外,還應注意強調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的審美信息。從而多角度的調動學生的審美感覺。強調實驗物品和裝置的外觀美既能啟發審美聯想,又加強了科學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意識,形成了生活與課堂、美與知識渾然一體的教學情境。
三 利用生動的教學語言,創設美的課堂情境
語言是傳遞課堂信息及師生交流的重要媒介,課堂語言使用是否嚴謹,是否優美是創設審美情境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 正確使用科學語言
科學課堂中的語言首先要做到科學規范、準確嚴密,符合學科特點和認識規律,盡量避免不標準的發言,不合規范的語法或者是不正確的使用。比如說,我們常說:“自然界中絕對靜止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這句話看似正確,但其中有一個問題。因為我們在說這句話的同時又說:“自然界中100%的水是不存在的。”兩句話中的“自然界中”該如何解釋?第二句話中“自然界中”是指自然界中不存在,但人造存在。而第一句話中,“自然界中”顯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無論如何都不存在。總之科學的教學語言要體現規范美,理性美,邏輯美。
(二)教學語言應與學生的生理、心理節奏相適應
在小學階段,學生在課堂中往往注意力不夠集中,容易走神。 教學應該符合學生的身心節律,抑揚頓挫,張弛有度。該高亢時,語調飽滿有力,如飛瀑沖瀉;該低沉時,語調如小溪潺潺,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在教學時適當采用通俗易懂的韻語、簡明扼要的口訣,飽滿風趣的順口溜,往往可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氣氛。如首師大版第二冊 《流動的空氣》一課中有一首“風級歌”:零級煙柱直通天;一級輕煙隨風偏;二級輕風吹臉面;三級葉動紅旗展;四級枝搖飛紙片;五級帶葉小樹搖;六級舉傘步行艱;七級迎風走不便;八級風吹樹枝斷;九級屋頂飛瓦片;十級拔樹又倒屋;十一二級海上見。從兒歌中體會到風級的大小與自身實際生活的聯系,和諧優美的語言具有形式美的魅力,讓學生在“喜聞樂聽”中愉快地接受信息知識、享受美的教育。
四、總結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利用情景教學滲透美育教育,首先要創設問題情境,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審美欲望。激活腦中的深層表象,在建構性的審美中引起思考。其次要創設審美情境,讓學生在科學實驗中體驗美,特別是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將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結合,通過學生在美的活動氛圍之中,真切地去感受美、發現美,同時在整個課堂中要充分利用生動的教學語言,與學生的生理、心理節奏相適應創設美的課堂情境。
利用情景教學在小學科學課中滲透美育教育,使科學教育與美育結合起來,不僅可以使學生思想上感受到藝術美,而且還可以增長知識,身心得到更全面的發展。產生審美愉悅的感受體驗。
【參考文獻】:
【1】彭燕梅 .在科學課中如何運用情景創設進行美育教育的研究.《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4(2):32-33.
【2】 潘建元.試論科學美育滲透的途徑和方法.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11年6月04期.
【3】劉曉穎.科學課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的嘗試.素質教育論壇.2007年第5期.
作者簡介:張路(1988—),女,漢族,北京市人,二級教師,教育碩士,單位: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商務中心區實驗小學,研究方向:現代教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