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麗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應該從多方面轉變觀念;要在課堂上鼓勵學生進行各種質疑活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進行多種閱讀資料的補充,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創新思維的出現,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養成科學的閱讀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思維;問題;對策
一、教師要高度重視
為了更好地培養小學生創造性思維、解決教師不重視思維培養的問題,教師應該從多方面轉變觀念。首先,教師要抓緊學習新課程改革的相關理論,從本質上理解新課程改革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要求。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充分進行閱讀,在朗讀的過程中對語文知識進行感知,并提出自己的感悟,在培養語感的同時體驗和品味文章內涵。從這點要求就可以看出,創新思維的培養是新課程改革的內容,應重視對語言的多元化感悟的培養。其次,教師要積極學習核心素養理論,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理論之中包括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方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教學應該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創新思維是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符合當前對于核心素養教育的基本要求。另外,教師要從各級、各類畢業考試之中汲取經驗,觀察各類考試的測試都是從創新思維方面來開展閱讀測試的。教師明確了考核標準,就會明確創新思維的形成過程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
二、課上鼓勵質疑
為了解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人云亦云的問題,教師必須要在課堂上鼓勵學生進行各種質疑活動。首先,基于新課程背景下,對于小學語文創新思維的培養,教師應該突破“填鴨式”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的學習欲望,使學生真正投入語文學習中。教師要在閱讀合作學習過程中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小組合作學習應該針對問題進行討論,但是具體的討論過程中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必須對組長提出的看法,再次提出不同的建議,在這樣的長期訓練下,學生就敢于質疑,并且形成了創新思考的能力。學生一旦達到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復練習,自然就能夠形成閱讀技巧了。其次,古人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學貴有疑。”質疑的過程,其實就是積極思維的過程,這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教師要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辯論活動。各小組提出了不同建議之后,教師針對閱讀方面的一些主要觀點,分成兩派,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活動。
三、閱讀資料補充
為了解決小學生閱讀面狹窄的問題,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進行多種閱讀資料的補充,通過閱讀面的擴展自然提升學生的創新理解思維。首先,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創新教學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知識文化水平同步發展。為此,教師必須要準備大量的作者資料內容,通過作者資料的分析來幫助學生提出創新理解。
例如:在教學《古朗月行》的過程中,教師對李白的生平進行了詳細的資料提供,并且對李白書寫的關于“月亮”的詩詞進行了整理,這樣小學生就會發現李白一生的經歷,也會感受李白對“月亮”的情有獨鐘。這樣的資料提供便于學生更好地提出創新的理解觀點,很多學生提出“李白自身經歷坎坷,所以對于月亮特別向往,是想要超脫現實的思想。”如此高深的理解就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結果。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分析多種閱讀材料,教師應該給學生對教師提供的資料留有分析理解的時間,通過合作探索,提出各小組的理解和建議。最后,通過合作交流來讓閱讀文本的拓展內容為理解服務,提出更多的思考方向。
(責編? 張 欣)
參考文獻:
[1]何婷.發展思維 鼓勵創新—— 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新課程(上),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