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參與加工貿易多年,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凸顯出來一些問題。本文主要圍繞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歷程、現狀、轉型升級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
關鍵詞:加工貿易;發展歷程;現狀;轉型升級
一、加工貿易的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加工貿易成為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的重要形式之一。回顧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歷程,主要可以從對外貿易體制改革、加工貿易的區域性發展及發展規模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對外貿易體制改革
從對外貿易體制改革的角度,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78年—1987年為第一階段,是我國對外貿易的起步發展階段,也是中國進入國際市場的第一次亮相。這段時期國家鼓勵出口,制定了一系列促進出口的政策,同時為了抓住“亞洲四小龍”國家向外轉移勞動密集行業的機會,國家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計劃大力建設沿海地區以帶動經濟增長。
1988年~1990年是第二階段,這一時期,國家相繼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進料加工進口貨物管理辦法》《對外經濟貿易部關于加強進料加工復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不斷放寬對加工貿易的限制,國內寬松的貿易政策吸引了許多國外公司來我國發展,以及國內密集廉價的勞動力為加工貿易的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這時主要以進料加工為主,隨著外商來華建廠意愿度的逐漸增強,我國加工貿易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1991年—1993年是第三階段.1991年初期《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對外貿易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的頒布,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了對外貿易體制,1992年7月國家頒布了《對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貨物監管和免征稅辦法》,明確了外貿發展方向,主要以外商投資為主。這一政策的實施引起了眾多發達國家企業向我國的轉移,隨著外資企業在我國的發展,加工貿易高速發展,超過了一般貿易,成為我國主要的貿易方式。
1994年至今是第四階段,這一階段國家實行外貿體制改革。1995年11月,外經貿部頒布了《關于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貨物原產地證書的規定》;1996年7月,正式實施加工貿易保證金臺賬制度:1999年國家先后頒布了《進一步完善加工貿易銀行保證金臺賬制度》《加工貿易審批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使我國的加工貿易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
(二)加工貿易的區域性發展
我國加工貿易的區域性發展特點是從東南沿海地區逐漸向內陸地區蔓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國家以沿海個別城市作為試點發展加工貿易促進對外經濟發展,隨著加工貿易逐漸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方式,沿海地區的貿易發展由鼎盛時期逐漸變弱,勞動力成本增加,比較優勢降低,這就要求加工貿易由沿海地區向內陸轉移,以尋求產業結構升級。
(三)加工貿易的發展規模
從加工貿易的發展規模來看,1978年-1984年我國對外貿易經濟增長速度較為平緩,其中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占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比重增速約在年增長百分之三以內。隨著國家政策的放寬,及國內經濟形勢的發展,1985年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2066.7億元,此后我國對外貿易經濟高速增長,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也隨之增多.2004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達到5496,65億美元。然而在我國加入WTO之后,我國加工貿易增速放緩,基本沒有太大波動,這說明加工貿易已經是我國貿易的主要方式。
二、加工貿易的現狀
中國進入國際市場四十多年來,對外貿易前景越來越好,加工貿易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成為主要貿易方式。雖是如此,但在我國加工貿易發展過程中,仍出現了很多問題,阻礙經濟發展的進程。
(一)區域發展不協調
由于國家先以上海、廣東、福建作為試點,嘗試發展加工貿易,以至目前我國加工貿易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加之沿海地區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密集,對外開放程度高,經濟條件好,比內地城市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資企業。而內地城市因為沒有比較好的發展條件,勞動力資源向沿海城市流失,即使有政府政策支持,也難遇到好的發展機會,造成了地區發展不平衡。
(二)外資企業占貿易的主體
在發達國家,發展加工貿易都是以本國企業為主導,然而在我國,隨著招商引資的熱潮,外資企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根據國家統計數據,1996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945.7億美元,占加工貿易總額的64.5%:2005年貿易額為5778.74億美元,所占比重為83.7%:2007年外商投資企業的加工貿易額為12549億美元,國有企業貿易額為4945億美元,其他企業貿易額為4244億美元:2018年外商投資企業的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增加為18391.35億美元。由此可見,外商投資企業已經在我國加工貿易中占據主要地位。他們利用我國廉價勞動力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我國本土企業只進行最基礎簡單的加工工作,這樣外商企業就只需要支付加工費,而核心技術、品牌仍然被他們所掌握,以至于我們只能從中賺取少量報酬,大部分的利潤仍屬于外資企業,流向發達國家。
(三)環境污染嚴重
經濟的發展是以環境為代價的,加工貿易快速發展,外資企業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將高污染高耗能的工廠從本國遷到我國,在利用廉價勞動力攫取利潤的同時,還對我國的環境造成破壞。因大量工廠的建設、污水黑煙的排放,能源的使用,使我們的藍天不再依舊,水不再清澈,空氣不再清新,到處灰蒙蒙一片。
(四)自主科研能力弱,核心技術少
中國目前的加工貿易是在量上取勝,以加工初級產品為主,高新技術產品的加工較少。且擁有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的本國企業較少,對外資企業的技術依存度較高。很多加工企業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沒有自己品牌,僅僅是依靠基礎的代加工來存活,“飛地效應”明顯。此外,中國有些企業沒有法律意識,申請專利保護、知識產權保護不及時,這也導致了我國技術水平落后,國際競爭力被削弱。
三、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
目前我國加工貿易面臨的種種問題亟須解決,只有這樣本國經濟才能健康發展,國際競爭力才會增強。以下是關于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所提的幾點建議。
(一)區域協調發展
針對目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與內地城市的發展不協調問題,各地區應該發揮各自的優勢和積極性,互相扶持,共同發展。東部地區應該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提高勞動力素質、技術水平,致力于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將趨于飽和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應該克服交通等方面的困難,集中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同時政府應該加強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以促進經濟更好發展。
(二)發展綠色加工貿易產業
對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外資企業,中國海關應該加強監控,提高來華發展的門檻,旨在減少企業對我國環境的污染:同時,本土企業應該積極研發低耗能、高效益的綠色生產技術。在國家層面,政府應該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機制,完善體系,對進出口產品加強綠色監管,發展本國綠色加工貿易。
(三)加強技術型人才培養
政府要有前瞻性,為日后加工貿易的發展做準備。因此,在人才培養方面,要積極培養管理型、技術型人才;在中小學開設相關課程,向學生普及相關知識,為他們此后的發展提供多重選擇:企業可以結合高校、技術型院校對相關專業高校生實施“人才培養計劃”,降低面試門檻,提高就職福利等。
四、結語
在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進程中,加工貿易已然成為主要的貿易方式。它在給我們帶來更多就業機會、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帶來很多的問題。我們只有正視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并克服解決問題,才能讓我國的經濟發展更進一步,國際競爭力增強,國際地位更高。
參考文獻:
[1]譚祖誼.論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歷程和發展動因[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4(11):19-21.
[2][4]馬嵐嵐,毛亢亢,張瑞雅,王冰冰.淺析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現狀與產業升級對策分析[J].現代商業,2017(01):59-60.
[3]賀強,周罡.我國加工貿易現狀及發展策略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0(08):14-16.
[4]趙征.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歷程及存在問題分析[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03):114-115
作者簡介:
許璐,山西大學經濟與管理學,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