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蓮
摘要:新課改的推動下,教師在教育中更為注重對學生知識聯系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生活化,能夠有效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面向小學階段的學生使其易于理解學習內容,這也是新時代背景下對于教學的需求。為此本文將基于生活化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策略進行簡單討論。
關鍵詞:生活化;小學語文;教學策略
語文因其自身的特性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聯系,在課堂展開生活化教學,能夠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濃厚,進而激發學生產生自主學習意識,提升學生積極性,并且有助于直接運用等多項能力的提升。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的融入生活化,使得課堂變得更為高效。
1 生活化課前導入
面對小學階段的學生,利用生活化所帶來的趣味性,能夠使其盡快融入課堂,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在課堂導學部分教師可以將其生活化,用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事物來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為此,教師應當在課前導學部分以生活化為理念指導進行多種模式的嘗試,重在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夠為接下來課程的展開做好鋪墊。
教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生活日常進行聯系,依據課文素材將導學部分設置成一個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和互動。例如《貓》一課的教學,這是一篇以貓為主人公的文章,作為一種常見的寵物,這也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所能夠接觸到動物。為此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所見到的貓,并且撰寫觀察報告,從外形、聲音、習性等方面對貓進行力了解。通過這種課堂導學,學生對于接下來所要學習到的課文主題進行了觀察,這不僅有助于其觀察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多項能力的培育。
2 生活化課堂情境
利用情境教學能夠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并且能夠加深對于所學內容的思考,便于理解。而當生活化與課堂情境教學相融合,需要教師針對所學內容為學生創造出與實際相關聯的情境,從而幫助學生設身處地的理解所學內容。同時在情境中學生的參與度提升也能夠使得他們進行更為深入的思考,這也是對于學生素養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
例如,在《觸摸春天》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在班級內為學生創造出一個有春天氣息的課堂,通過利用一些裝飾物,諸如花草加裝飾班級,從一開始就讓學生感受到春天。然后在課堂詢問學生對春天有什么印象,來引導學生對于春天進行回憶和思考,在思考中學生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接著再引導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假如眼睛看不見,又要如何才能知道春天的到來呢?讓學生們都閉著眼睛默默三分鐘,學生去思考當眼睛看不見時,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在這一連串情境創建下,學生對于后續文章的學習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3 生活化學習活動
在新課程改革的引領下,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相較之傳統模式中注重對于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培養,更加注重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能夠將理論與實際進行聯系。基于生活化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就需要教師出于對學生綜合素養培育的考慮進行多種多樣的活動,而這些活動需要與學生的生活環境相連接。通過多樣的生活化學習活動,一方面能夠有效利用生活中的教學資源,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另一方面,這種新穎的學習模式也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活動中實現對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素養的培育。
以《北京的春節》一課為例,教師在這一節課中,可以在班級內舉辦一個介紹春節的活動。讓班級內的學生自由組成小組并進行資料的收集,然后自由選擇方式為班級內其他同學介紹春節相關的內容。這種活動的展開,讓學生將語文知識與生活日常連接起來,從生活中尋找語文知識,同時也有效鍛煉了學生的各項能力。再例如《狼牙山五壯士》一課的教學中,向學生傳遞了抗日戰爭中戰士不屈的精神。但是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很難理解這種具有時代背景的內容,為了讓他們能夠感受到現在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進而培養起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們走進當地的博物館。當學生置身博物館,用眼睛去見證抗日戰爭所留下來的痕跡,用雙眼去見證歷史,能夠讓學生對課文的背景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
4 生活化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是提升小學階段學生能力,并且熟悉課堂所學知識的重要環節。在課后作業的布置上進行生活化,能夠使得語文學習的范圍進一步延伸,讓學生在生活日常中就能夠進行語文學習。同時生活化課后作業也有助于學生在課后進一步實現對知識的實踐運用,不僅有助于理解課堂所學知識并進行復習,也有利于學生實踐運用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教師應當在課前導入、課堂情境、學習活動以及課后作業等方面有效結合生活化,從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實現高效課堂構建,培養全面發展人才。
參考文獻:
[1] 韋敏華.試析生活化教學思想下的小學語文學科教學[J].名師在線,2019(32).
[2] 欒彩霞.探討小學語文對生活化教學的具體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47).
[3] 杜新明.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J].課程教育研究,2019(41).
(作者單位:新疆伊寧市第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