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秀
“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課程改革最根本的理念,評測作為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也應該以此為己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差異發展和主體發展的評測是我們所提倡建立的評測。“發展性評測”是指在不同的教學任務中,教師和學生應該如何運用評測來確認他們在科學學習過程中不同方面取得的進展。在科學教學中,“發展性評測”是通過評測,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最終實現課程宗旨與培養目標,即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
發展性評測是一種教學策略
一提起評測,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考試,好像只有考試能夠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但發展性評測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理念:“發展性評測是貫穿教學整個過程的一種教學策略,評測是和教學過程結合在一起的同一過程。”也就是說發展性評測是一種教學策略。教師關注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情緒體驗、過程參與、知識獲得和學習結果,理解和關注的是學生如何學,以及他們學到了什么。當我們把教學活動的關注重點從教師傳授知識轉到學生有效學習活動之后,課堂教學評測的指導思想就出現了實質性的變化,由原來的“以教論學”轉變為“以學論教”。
運用發展性評測教學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為了發展學生,教師們要考慮諸多教學中的問題:是否注意了解學生已有的想法?是否注意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教師進行的教學設計是否有足夠的實驗環節,給學生觀察和討論的機會,以逐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否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數據、歸納結論和使用推理模型……當教師把關注點放在學生的發展時,自然就會改變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發展性評測關注學生的發展
關注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概念?韋鈺院士指出:“科學知識是有系統的知識,科學家在不斷進行對自然界以及對人類自身的探究中形成了對事物的分類,對事物和事件性質、過程的描述和解釋,這些對歸類事物本質性的歸類描述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概念,而對概念之間聯系的描述則形成了通常所說的定律、模型和理論。”這樣看來,概念與我們原來所說的知識點有著本質的區別。張素娟老師在《新課程學科發展性評估——科學》一書中也指出:“我們要引導學生不斷探究深層次的知識:理解事實背后的原理——理解原理背后的方法——理解方法后面的主體。隨著知識層次的加深,學生的理解力、質疑性以及建構力都在增強。”
教師需要讓學生掌握的是能夠對人的理解力和解釋力產生深刻影響的知識,是那些對于人的終身發展有價值的知識。只有去探究了這些知識,才能深層次地激發學習愿望,改進學習方式,這時候的知識才是活的、有價值的,這才能稱為概念。運用發展性評測,教師就不會糾結于那些事實性的知識,而將重點放在學生是否建立了科學概念上了。
關注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 ?韋鈺院士在《探究式科學教育教學指導》一書中例舉了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美國科學家費曼的父親對費曼的教育,費曼小的時候因為不知道一種鳥的名字而受到一位同學的嘲笑,他很懊惱。但他的父親告訴他:“這種鳥在意大利叫***,在中國叫***,在日本叫***,你可以知道用世界上不同的語言如何稱呼這種鳥,但是,學完了這些,你實際上還是不了解這種鳥,所以讓我們來觀察這只鳥,看看它在做什么?那是我們應該考慮的。”他教給費曼的不是表面的知識點——鳥的正確名字,而是讓他懂得了一個核心概念——哪里有食物存在,哪里就一定會存在以它作為食物的、有生命的生物。知道某個物體的名字和知道某個物體之間有很大差別,今后如果遇到其他鳥還是不會研究,一頭霧水。費曼父親教給了他根本上正確的東西,要求他學會探究、設想、驗證,不斷用實際觀察的結果來檢驗自己原來的設想,進行推論,不斷地探究。
科學探究的活動過程是學生形成對科學學習方式的態度、掌握科學方法、運用相關知識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將“發展性評測”運用于整個教學的過程中,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對不同問題的理解程度和探究能力的機會,教師對學生發展的目標心里有數,讓學生參與并體驗探究的全過程,給全體學生都提供了一個促進自我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可以說實施“發展性評測”是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徑。
需要注意的是發展性評測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連續過程,教師需要對每個學生進行持續不斷的跟蹤與調控,是一項很耗費精力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教師在進行發展性評測時,不能只根據一兩次觀察就下結論,而是需要對學生發展進行系統、持續的觀察。只有我們真正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的時候,學生在教師的心中才真正有了地位;只有我們深入關注學生的發展并認真給予指導的時候,教育的意義才得以真正實現。
(作者單位: 北京市通州區潞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