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活動內容:離園環節教師的組織策略
參加人:李園長、郝紅梅、全體帶班教師。
教研問題的來源:9月份,北京市順義區南法信中心幼兒園的工作重點是培養幼兒的一日生活常規,在日常觀察中,發現大多數年輕教師對離園活動存在很多的困惑,開展自我反思時,有70%的教師都提出了“離園時十分忙亂”這一問題。離園活動是幼兒一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教育環節。教師要開展形式多樣的離園活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適當的個別教育以及隨機教育等,給幼兒一日的幼兒園生活畫上圓滿的句號。基于教師的問題,我們生成了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如何化解離園時的忙亂”。
教研活動的預期目標
通過教師前期的培訓、現場擺案例提升教師關注離園環節的觀念,形成有效的指導策略。
教研活動前的思考及準備
對教師的分析 ?在“離園環節”,教師除了關注幼兒的安全與整潔,也重視發揮離園環節的教育作用,嘗試著豐富幼兒離園環節活動的組織。但家長來園前,教師尚能有序地組織離園活動,班級氛圍輕松而愉悅。但一旦家長開始接孩子時,場面就變得混亂無序。雖然教師想了一些解決辦法,可效果不盡如人意。
對研究問題的分析 ?一是問題分析。小班教師的主要問題是:家長來接時,如果有一個孩子往門口跑,大部分孩子也會迫不及待地往門口擠,到底怎樣才能將小班的離園活動組織得井然有序,又使孩子樂在其中?
中大班教師的主要問題是:家長來接時,孩子們對教師組織的離園活動興趣不大,雖然制定了一些離園時應遵守的規則,可孩子一看到家長來到門口,就會表現得很興奮,離園環節仍然很吵鬧、無序,即使教師不停地提醒也無濟于事。
二是影響因素分析。
幼兒因素:小班幼兒年齡小,對家人依戀情感強,自控能力弱;中大班幼兒也存在自我控制能力較弱的原因,而且他們挑戰規則的心理開始發展,對活動規則表現出反叛心理。
教師因素:組織的離園活動其形式、內容較乏味;注重了安全性,忽略了幼兒的自主性。
家長因素:希望見到孩子的急切心情;對幼兒離園規則不了解。
三是思考用什么策略有效地解決教師的問題。
案例分析:中班單老師和小班郭老師講述案例,使教師們進入離園環節的教育情境中。教師們通過聽案例,產生共鳴,同時深入分析幼兒離園無序行為產生的原因,產生尋求有效解決策略的愿望。
提問:你認為該案例中,幼兒產生這種行為是什么原因?
頭腦風暴:首先,主持人引導教師透過案例中出現的現象思考夯實基礎。然后教師自由組合成兩個小組,針對問題和原因進行討論,將自己的思考、經驗與同伴分享、交流,打開“自我反思”與“同伴對話”之門。最后,每小組推選一名中心發言人發言,提升教師團隊的合作與分享意識。
提問:在組織幼兒離園活動時,兩位教師具體運用了哪些策略?針對她們的教育行為和困惑,你有什么建議?老師們可以結合自己在組織離園活動時的策略和方法來談。
提問:在不同年齡段幼兒的離園環節,教師可以運用怎樣的組織策略來幫助幼兒快樂、有序地離園?
專業引領:教師是教研活動的主人,管理者在為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的同時,也肩負著保證教研活動質量與實效的關鍵任務。專業引領分享讓教師明晰離園環節教師組織策略的核心,深化理解,體現了團隊學習的力量。
四是教研活動前的準備。
知識經驗準備:教師前期已接受過離園環節組織策略的相關培訓,并在實際工作中有運用策略組織幼兒離園活動的經驗。
物質準備:會議室、電腦、《指南》《綱要》、記錄表。
教研活動涉及領域的理論基礎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日常生活組織,要從實際出發,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規,堅持一貫性、一致性和靈活性的原則,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指南》《綱要》在社會領域中提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幫助幼兒理解行為規則的必要性,學習遵守規則”。
教研方式及活動過程
教研方式 ?案例分析式教研活動、專題研討。
教研活動過程 ?一是策略大回顧。一起回顧一下以前研討過的離園環節的策略。
二是故事大家說。在這個環節,我們一起分享兩位教師在組織離園活動時所發生的真實故事。通過分享故事獲得在聽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思考這樣兩個問題:兩位老師在教育實踐中,具體運用了哪些教育策略?針對他們的教育行為和困惑,你有什么好的建議?
首先與大家分享的是小班的郭老師。
教育案例一:我帶的是小班,在剛開學階段的離園環節中,孩子們的情緒不穩定,看到有家長來接,就一窩蜂的往外涌。一邊是孩子拼命往外沖,一邊是家長伸長了手臂要拉孩子,我既要拉著孩子又要卡著家長,有的家長還需要和我溝通孩子的情況,如此導致場面混亂,讓我手忙腳亂。
針對離園環節的這些問題,我們老師在開家長會的時候也跟家長進行了溝通,希望家長們配合,在離園時有秩序的排隊接孩子,需要和老師溝通交流的家長等孩子們全部接完后再和我們溝通。除此之外,我也在離園環節中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比如講故事、變魔術等多種形式的游戲活動,可是效果不佳。只要到了家長來接的時候,如果有一個孩子往門口跑,就會有部分孩子也迫不及待地往門口擠。
我現在很困惑,到底怎樣才能將新生班的離園活動組織得井然有序,又使孩子樂在其中呢?
接下來與大家分享的是中班的單老師。
教育案例二:
每當請孩子們收拾好自己的物品等待離園時,孩子們知道家人即將到來,總是顯得格外興奮,愛聽的故事不想聽了,喜歡唱的歌曲不想唱了……門口的大門一開,孩子們便歡呼雀躍起來,老師大聲的喊誰的名字都聽不到,常常是一片混亂的場景。為此,我組織孩子們討論“爸爸媽媽來接的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做”。孩子們都搶著答道:“要排隊,一個接著一個走”“不大聲說話否則老師叫名字聽不到”“要和小朋友老師說再見”。我對孩子們精彩的回答給予肯定。可是一見到家長,他們就把之前說的話拋到了九霄云外。就算我不斷提醒,也沒有幾個孩子聽我的,大家都興奮地跑來跑去。我既要接待家長,照顧剩下的那部分孩子,還要觀察跑來跑去的孩子。孩子離園讓我手忙腳亂。
怎樣才能讓孩子們說到做到、保證孩子離園時的安全有序呢?為了讓孩子們對自己離園時的情況有更直觀深刻的認識,我請班上的另一位老師偷偷地拍下了孩子離園時混亂的場景,讓孩子們看,孩子們一看都底下了頭。于是我請孩子們再次討論自己的行為會產生怎樣不好的后果,與他們再次討論了家人來接時的常規要求,并表揚了頭一天離園時能耐心等待的孩子。在家長們快到時,我提醒他們:“孩子們,待會兒要說話算數呦!”一段時間下來,效果還不錯,家長來接時孩子不在隨便走動。可我發現,每逢離園前孩子們對我組織的離園活動興趣不大,一看到家長來到門口,就會表現得很興奮,所以離園環節仍很吵鬧,即使不停地提醒也無濟于事,到底怎樣組織離園環節,才能讓它更有序、更有趣呢?
感謝兩位老師與我們分享了她們在組織離園活動時的生動故事,但同時她們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接下來進入教研活動的第三個環節:行為大解密。
三是行為大解密。兩位老師都出了同樣的困惑:怎樣讓離園互動變得有趣而有序。小班孩子因為渴望見到家人,情緒低落,不愿參與老師組織的活動;中班孩子一方面自我控制能力較弱,另一方面挑戰規則的心理開始發展,對活動規則表現出反叛心理,不遵守自己制定的離園規則。那么,請大家用專業的眼光和實踐經驗來審視、解讀兩位老師具體運用了哪些策略?針對她們的教育行為和困惑你有什么建議?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在組織離園活動時運用的策略和方法來談。
(將老師發言及主持人提升后的原因同步在大屏幕上呈現)
梳理小班郭老師的策略:首先與家長溝通,讓家長有序接孩子。其次開展“送笑臉”、講故事、變魔術等游戲活動。
問題及建議:家長來接時,有一個孩子往門口跑,其他都會一擁而上。主要問題是教師要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情緒和心理需要是什么?
梳理中班單老師的策略:首先復習學過的內容:聽故事、唱歌等。其次錄視頻,幼兒討論離園時的問題。
問題及建議:堅持不長,幼兒對于活動不感興趣。主要問題是教師高控,缺乏幼兒自主性。
四是妙招大家出。大家發言都很積極,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分成兩組進行教研,每組解讀一個案例。一組思考讓中大班離園活動有趣、有序的策略,一組思考讓小班離園活動有趣、有序的策略。由于大家都有過帶各個年齡段的幼兒的經驗,今天老師們可以自由選擇進行組合。選擇討論中大班離園活動組織策略的老師請到我的左手邊,選擇討論小班離園活動組織策略的老師請到我的右手邊。討論時間為20分鐘,每組選出一名中心發言人,在討論結束后與大家分享本組的策略。
五是策略共分享。業務園長進行專業引領,提議老師們可以針對不同年齡班孩子的特點,研討出有針對性的策略,老師們可以去嘗試:
小班:開學初加派教師,滿足不同幼兒的心里需求;減少孩子的等待時間;借助擬人化的游戲情境,鼓勵幼兒模仿;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轉移幼兒注意力。
中大班:發揮中大班幼兒的自主性,以幼兒的興趣出發;離園形式要不斷的變化,不斷滿足孩子的需要。
《指南》中指出:一日生活皆課程。離園活動雖然是瑣碎、繁雜的,但是一日活動中畫龍點睛的一筆,也是孩子一日活動的完美謝幕。讓孩子離園環節變得有序,是一項長期的、日積月累的、循序漸進的工作,需要我們更多地關注與研究,提出更多有效的組織策略。現實中還有很多的問題有待我們繼續思考、摸索與嘗試。希望今天的活動能給大家以啟迪,拓展大家的思路,為大家的教育實踐注入更多的互活力。
教研活動評價與反思
通過對兩位老師講述案例中的教育現象及問題的解剖,教師們深知不同年齡班要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如小班自控能力差,對家長比較依賴,教師要根據這個特點減少幼兒的等待,并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轉移孩子焦慮的注意力;中大班幼兒有了一定的想法和主見,自主性提高,喜歡挑戰,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同時教師也開始關注家長的教育影響,家園配合才能促孩子更好的發展。
園本教研是“在本園中,基于本園,為了本園”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這一點反映了園本教研的三個要素:一是研究對象——本園發展過程中的突出問題;二是研究主體——本園教師;三是研究目的——促進本園發展。可見,園本教研的本質是以園為本,揭示幼兒園教育教學規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它是教師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實現先進的教育理念向教學行為轉化的有效途徑。在教研中通過教師們的不斷思考、審視、反省、判斷、分析、總結,不斷調整教育行為,教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而且最重要的是解決了真問題。
(作者單位:北京市順義區南法信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