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瑩瑩
“發展性評測”是韋鈺院士在《探究式科學教育》一書中提出的一種評測形式,重點強調了“發展性評測”是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一種教學策略,在不同的教學任務中,教師和學生運用評測來確認他們在科學學習過程中不同方面取得的進展,因此,將這種評測形式稱之為“發展性評測”。
我們不難發現,在日常教學中,許多教師在把握課堂環節時沒有找到一條貫串始終的主線,環節間存在脫節現象,這樣致使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是淺薄的,探究能力的培養也是非常有限的。而“發展性評測”正是和教學過程結合在一起的同一過程,是貫穿于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一種教學策略。發展性評測要求在進行教案設計時要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考慮發展性評測任務的設計,明確每個評測任務的具體目的是什么,并且要求這些任務的本身即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因此,教師完全可以運用發展性評測這一教學策略,與科學課中的概念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圍繞概念組織有效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并促進概念形成。
運用“發展性評測”促進概念形成
在平時科學教學中,我們是怎樣運用“發展性評測”這一教學策略促進概念形成的呢?
首先,運用發展性評測了解學生前概念,制定教學計劃促進概念的形成。發展性評測要求在制定教學計劃時就要考慮到學生的初始概念,在進行教案設計時要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考慮發展性評測任務的設計,每個評測任務的具體目的是什么,并且要求這些任務的本身即是教學過程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科學概念之前,對這些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這種已有的認識就是科學學習中的前概念。前概念在學生的科學學習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前概念基礎之上。當科學概念和前概念比較一致時,學生就容易理解;反之,他們就會覺得很難。所以在實際的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握住學生的前概念,這樣就會使得教學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其次,用發展性評測判斷學生學習進展情況,引導學生學習方向,促進概念的形成。通常我們的教學活動由若干環節組成,在各個環節銜接時,我們憑什么就從一個環節進入到下一個環節了呢?我們都知道,教學活動前我們設計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有環節目標,當環節目標達成了就可以進入下一個環節,最終達成整個活動的目標。那么,我們又是怎樣判斷環節目標達成的呢?這就可以通過用“評測”這一策略,了解學生學習的進展,確認目標達成情況。教師的引導過程就是教師運用評測的過程,教師通過“問題評測”的方法了解學生對科學概念的掌握情況,了解學生學習的進展程度。
再次,根據評測結果,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促進概念的形成。連續地對學生進行評測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教學法的一個主要特點,“發展性評測”運用于教學過程之中,能夠及時進行課堂觀察與反饋、調控,而不只是在教學活動告一段落時才使用。由于學生理解水平不一致,學習的進展情況也不一樣,不能因為有少數學生理解了就認為所有學生都理解了,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運用評測來監控課堂活動的有效性。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大多數學生進展緩慢,教師就需要對原有的教學計劃做出調整,對后續的教學活動進行修改,以期達到使多數學生理解的目的。
在教學中,我們運用好“發展性評測”這一教學策略,既有助于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結果,也有助于教師及時有效地調整教學計劃,從而促進科學概念的形成,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并推進科學概念的形成。
發展性評測運用不當影響概念形成
在科學課的教學活動中,運用好發展性評測可以促進科學概念形成,當發展性評測運用不當時,也會影響概念的形成。
不能根據評測結果調整教學設計的“鄭人買履”式評測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寓言故事“鄭人買履”。說的是,一個人用繩子量出自己的腳長,準備以此為依據去買鞋,挑到鞋發現沒有帶繩子,始終也不肯用自己腳去試穿鞋,最后沒有買到鞋的故事。這樣的故事常在我們的教學中上演。科學課的教學活動,經常通過探究實驗而獲得一條結論,而實驗材料不是固定的,實驗方法也是多樣的,但是教師給學生準備的材料是有限的,我們應通過課堂評測診斷學生對探究問題、猜想和假設、實驗方法、實驗現象、實驗結果是否相適應,而不能糾結于必須讓學生的實驗方法和實驗材料與自己的設計完全一樣。
不能根據評測結果引導學生學習方向的“引導不到位”式評測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經常引導學生觀察事物的本質,而學生的觀察角度是否落實到了事物本質上呢?我們可以通過評測的方法了解,并做出相應的引導。
在教學中,我們應善于不僅僅將“發展性評測”作為一種評價形式,而是將之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并且與圍繞科學概念組織的科學探究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貫穿于科學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師依據學生對概念的認知規律、理解過程進行教學設計,同時完成對各環節評測任務的設計,在實踐研究中通過課堂觀察和評測,對教學進行適時調控,為學生理解概念創造條件,使科學概念在學生頭腦中逐漸清晰、科學、豐富和完善,最終促使學生逐步形成科學概念和提高科學素養。
(作者單位: 北京市通州區宋莊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