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冬梅
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最早起源于上世紀中期,屬于尖端科技中的一種,通過模擬人的智慧、能力與活動規律,實現利用人工智能服務于人的目的。人工智能技術隨著科學水平以及各種先進技術的推廣,逐漸受到重視,并且在教育領域中得到運用,對傳統的機械化、刻板化教學模式產生了較大沖擊,提升了教育改革的深度,同時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持久度,具有重要價值。基于此,本文從人工智能發展趨勢入手,并重點分析了其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以供參考。
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
2015年國務院頒布了有關“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指出了有關“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行動導向與目標,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路徑,自此之后,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各種智能產品不斷涌現在市場中,人工智能研究團隊不斷壯大,推動了人工智能產業的生態化發展。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1990年到2004年全世界的人工智能企業極少,自2004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投入在人工智能研究中,2006年開始全球的人工智能企業興起,共有50家左右,2010年發展到220家左右,2010年到2012年是人工智能發展的熱潮期,我國在此時也開始加入到人工智能研究的行業,國內開始興建人工智能企業。2012年到2016年我國人工智能企業從40家發展到近200家。人工智能的出現改變著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甚至運用在教育領域中,促進了教育的發展,為我國教育事業開拓了一條全新的道路。信息技術課程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已經成為教學中的重要學科,為了提升教學質量,需要教師根據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趨勢,創新課程教學理念與教學手段。
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教學的創新
課程內容上的轉變 ?信息技術在以往的應試教育體制中被人們自動劃分為“副科”,但是隨著計算機、互聯網、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能力已經成為當前學生在社會發展中必備的能力。初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育屬于基礎性教學內容,因該學科自身具備綜合性與實踐性強的特點,信息技術教材內容中不僅涉及到操作的知識、技巧與方法,更加蘊含著能力與德育知識。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本質在單一化的“講授式”教學法與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制約了初中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但是,當前我國的信息技術課程內容偏重于技術方法的指導,因此優化課程內容、轉變課程態度、挖掘教育本質勢在必行。人工智能時代要求信息技術人才具備信息技術核心素養以及科學技術知識,其中的科學技術知識主要來源于教材,教師應科學篩選教學內容,并在課程教學中不斷滲透人工智能的前沿技術。而信息技術核心素養中涵蓋了科學精神、創新品質、思維能力、人文涵養、自學能力、團隊意識等等,深入挖掘課程內容中的德育知識,增加德育教育在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比重,對于構建文明網絡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也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
教學方法的創新 ?首先,作業批改方式向智能化轉變。在以往的作業批改中,教師逐一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教師任務量大,工作量繁重,在有限的時間內批改作業,必然無法達到細致、全面的效果,而人工智能時代下自動批改系統建立,為信息技術課程中的作業批改提供了更加準確的、全面的、細致的、針對性的批改方式,利用智能化程序進行人工作業批改的形式,將教師從繁重的課業批改負擔中解脫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學內容的優化以及方法的研究方面。
其次,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應實現從統一化教學模式向個性化學習定制方向的轉變。以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制作封面幻燈片”為例,傳統的教學方法為教師設定某一個封面幻燈內容,指導學生如何將這個封面幻燈片制作完成。而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系統,讓初中生親身參與到信息采集中,并且根據自己的喜好與個性特點,在人工智能系統中完成封面幻燈片的制作,在實踐參與中豐富情感體驗,并且提高了初中生的人工智能的分析與處理能力,不僅滿足了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情感體驗,還深化了對人工智能系統與操作技術的了解,人工智能系統會自動對學生制作的封面幻燈片內容與方法提出意見,通過學生的適當調整,掌握問題出現的原因,趁熱打鐵,促進初中生信息技術完善知識框架的建立,實現了從原理化教學到應用性教學方法的轉變。
教學評價反饋方式的轉變 ?人工智能輔助技術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利用自動批改系統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長期跟蹤,利用人工智能數據分析技術、計算技術、統計技術、診斷技術,科學分析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現象以及學習需求,通過系統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情況及時做出反饋,調整學習的方向,提升了“教”與“學”的時效性、針對性以及科學性。
綜上所述,我國在教育領域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仍處于初級階段,相關的技術成熟度以及教學方法仍舊需要完善,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技術在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運用是作為輔助教學技術而存在的,不可完全代替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正確認識人工智能技術,才能發揮其預期的價值。
(作者單位: 江蘇省如東縣苴鎮新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