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飛
摘 ?要: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特點,作為教師的教學輔助工具、情感激勵工具和學生的認知工具,構筑數字化學習資源,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變革,從被動接受式學習真正轉變為自主探究學習和有意義學習,尤其要構建基于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探究式教學模式,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融合
一、小學數學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
1.信息技術變“學數學”為“做數學”
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開創了一個“數學實驗室”,利用“幾何畫板”、電子白板、“Z+Z智能教育平臺”和其他工具軟件,為學生“做”數學提供必要的工具與手段,讓學生可以自主地在“問題空間”里進行探索,來做“數學實驗”。例如:在二年級(上)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中學習《時、分的認識》時,大多同學只能分清楚時針與分針,全班僅有幾個同學能理解1時=60分,這也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雖然我也通過鐘表模型的轉動讓學生感知并體會1時與60分之間的關系,但好多學生仍然有些疑惑,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通過制作FLASH動畫和PPT當場給學生演示,學生不光能看出分針怎樣轉動,時針怎樣變化,而且理解了1時=60分。這樣一來,不光在教學中省時省力,使學生感到新奇,更恰當地化解了本節的疑點和難點。
2.動態圖象有利于突破教學難點,強化重點
計算機輔助教學進入課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尤其是計算機能進行動態的演示,為教師化解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例如:教授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認識角》這一課時,傳統教學方式都是讓學生作圖、觀察、得出結論,但每個學生在作圖中總會出現種種畫法,結果產生這樣的記法如:?1、∟2、√4、∧1、∨2等形式。使得學生很難領會數學內容的本質。但利用信息技術就不同了,在幾何畫板或“Z+z”智能教學平臺里,只要畫出一個角,用動態的角演示,讓學生看到無論角朝哪邊,記作時都應該記為如∠1這種形式。這個過程除了教師演示之外,學生也可自己動手,親手經歷,大大增強學生學數學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
3.課堂教學效率顯著提高
上數學課總是離不了畫圖,這些作圖中有部分是機械的、重復的,有些還相當繁雜,并且有時作圖本身對達到該節課教學目標的意義并不大。如畫各種立體圖形(球、圓柱、圓錐、棱柱、長方體、正方體等)和一些平面圖形。若利用幾何畫板或“Z+Z”智能教學平臺,一個菜單命令就成了。又如:“圖形的平移”,先告訴計算機平移方向及平移距離(一個向量即可),再選中平移對象即可完成平移,既簡單、明了,又直觀、形象。用計算機代替老師、學生做這些工作,既減輕了負擔,讓教師、學生把精力和注意力用到更高層次的教學和學習環節中去,同時也有助于師生更了解和熟悉信息技術,使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融合的定位
1.應以服務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是輔助教學,不要放在重要位置。不要為技術而技術,要以服務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變輔教為輔學。我們經常看到有的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個課件,一節課熱鬧下來,學生什么收獲都沒有。我們反對一節課一個課件演示到底,搞黑板搬家式的課堂教學。只考慮教師的方便,什么課都搞成電腦演示,那么將會適得其反。使用信息技術的出發點是利用好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學生思維,利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
2.應與傳統教學優勢互補
融合既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與傳統教學優勢互補。用句通俗的話來說:“麥當勞來了,大米飯還要吃”。一講到融合我們老師就以為每節課都要用電腦來教和學,其實融合后的教學活動不應理解為全堂上機或多媒體演示,不應忽視閱讀、計算和證明。同時,學生的活動不應是自由活動。“一節課過去了,學生敲了半天計算機,卻收獲不大。”一句話能說明白的,一個教具能演示清楚的不一定非通過計算機。例如有理數的運算、方程和方程組的求解等,用傳統教學一樣奏效;但方程與函數的關系以及許多幾何問題等,則采用多媒體技術來教,直觀、形象,能展現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其效果與傳統教學相比很難同日而語。
三、信息技術與數學融合中常見的課型
1.演示型課。例如:在教《豐富的圖形世界》時,我就做了一個演示課件,從網上和一些教學光盤搜尋到許多精彩、漂亮的圖案讓學生欣賞:有卡通、建筑、商標、道路、風景名勝;有體育器材、球類、服裝、家庭用品;還有七巧板、幾何體、優美的數學曲線等,豐富多彩,把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給點燃了起來。
2.實驗型課。它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術,在數字化學習環境中進行數學實驗,親身體驗知識再發現的過程。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時,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作一個動態變化的圖形,這種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探究的教學效果遠比傳統教學來得高效,很受學生的歡迎。
3.網絡型課。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網絡型課逐漸深入到中學教學領域,是以資源為中心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教學模式。它體現了教師日益重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學設計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為以資源為中心、以學為中心。教師運用網絡課件和專題網站等資源進行情境創設,提供信息資源,充分利用網絡豐富資源的優勢和網絡的交互特性,進行以任務驅動的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信息資源和數字化學習環境,成為學生學習的協作工具和研發探究工具。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老師,必須克服現代化教學設備對自己的影響,打消展示現代信息技術魅力的思想,牢固樹立一切為了傳播數學知識的觀點,從材料的搜集、教學的設計、課件的制作到課堂教學,都必須自始至終地把傳授數學知識放在第一位。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自己的教學在課程標準制定的軌道上進行。
參考文獻:
[1]曾梅華.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的有效結合[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77.
[2]牛秀云.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整合[J].學周刊,2017(6):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