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媒體時代媒介傳播特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互聯網為載體,以移動終端為平臺,使用移動互聯網終端的新媒體,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各個層面,它讓信息和交流變得有時效性,縮小了全球文明的距離。
進入21世紀以來,網絡和家用的電腦的普及再到AI智能電子設備的誕生便開始了科技爆炸。當下主流新媒體網絡有微信、微博、豆瓣、視頻網站、音樂網站、教育和知識類網站,還有頗有爭議的短視頻網站等。這些網站具有開放性、即時性、可選擇性,為交流提供便利,把當下最有熱度的話題推送到智能手機,隨時隨地可以獲取知識,享受休閑娛樂內容,探討社會問題,全民都進入了分享和接收的循環里。傳統文化也會以科技手段為載體打上新媒體時代文化的烙印,展現出不同于以往的面貌。
法國新聞學者貝爾納-瓦耶納曾說:“真正的教育離不開媒介。因為大眾傳播工具是一種擴大器,可以使教育者的作用超越一般傳播的對象”①。因此必須發揮大眾媒介在藝術教育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實現其媒介素養的教育功能,尤其是在今天這個媒介融合的時代,參與并分享信息已經成為當代社會人們的必修課。媒介素養的概念是英國學者李維斯(ER.Leaves)在1933年《文化與環境:培養批判意識》中首次提出來到,他對媒介素養教育問題的相關論述,通過媒介素養教育來倡導提升民眾,尤其是學生群體的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于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和評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產媒介信息的能力,制人們獲取、分析、傳播認識、批判和利用方面的素養”②。媒介素養可以被看作是人們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來自我完善、參與社會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受眾利用媒介資源的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對于藝術類大學生,培養媒介素養能力在媒介飛速上升的時代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它可以使學生接觸前衛的媒介環境,感受社會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對待多元化的傳媒文化,過濾碎片化的信息能幫助學生正確的去認知媒介,對藝術類專業學生接觸新媒體傳播有巨大的幫助。
二.高等藝術專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
1.媒介辨別能力較弱
大學生群體面對的是含有大量碎片的垃圾信息,如何通過新媒體獲取有效信息是一個需要辨別能力的過程。根據調查數據能看出,超過百分之六十的大學生會被媒體或者公知等其他媒介引導輿論的走向,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大學生會質疑媒體,保留觀點,不被媒體制造的輿論牽著走。高校學生群體對媒介有一定的信任感和依賴性,甚至會被媒體影響一定的價值觀。然而他們缺乏對媒體的辨別能力,以至于在提取信息和傳播信息上缺乏客觀評估的能力。
2.媒介使用的片面性
新媒體時代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人們可以獲取大量的信息和知識。但是當代大學生被動瀏覽無用信息大于主動檢索有用信息,例如微博,抖音,甚至是通訊軟件的新聞推送,有大量的標題黨新聞和低俗內容,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被動接受垃圾信息的模式。所以如何選擇媒體去瀏覽有效信息,屏蔽低俗內容,對內容進行分析和思考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從另一個角度發現,現今不只是大學生,民眾對智能移動設備過于依賴,從而減少了思考的過程直接利用搜索引擎去檢索結果,媒介也成為一部分人投機取巧的利器,長此以往不能用良性的態度去使用新媒體,會影響學生們的思辨能力。
3.法律意識和道德底線
網絡實名制的出現也并沒有改善線上的風氣,在虛擬的世界里,如果不主動暴露個人信息,大部分學生是有安全感的。當易沖動的大學生被挑起情緒或者理智下降時,會利用媒介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宣泄的空間,但是有些舉動會觸犯道德和法律的準則,例如網絡暴力、作品抄襲、甚至是詐騙犯罪。然而媒介素養就是為了約束使用新媒體群體的道德感和法律意識,相較于其他民眾,學生是個對法律意識不強,對網絡安全和版權意識薄弱的群體,一些媒體為了盈利會傳播一些低俗、價值觀扭曲的信息,不具備媒介素養的大學生就會被誤導,甚至觸及法律和破壞道德底線。
三.高等藝術專業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發展的策略
1.媒介素養與教育融合
在中國的高等教育中,除傳媒類專業的課程會涉及媒介素養,其他專業的學生對于媒介素養了解甚微。國內高校對于媒介素養教育也只是在起步階段,可以借鑒國學習外高校的經驗,培養媒介素養教育人才,重視并開始媒介素養的相關課程。在校內學生群里了可以展開線下活動和知識講座,利用新媒體的特性也可以在線上發布課程、論壇等,服務于更多的群體。
2.媒介素養的能力培養
媒介素養的能力模式注重媒介參與者獲取、分析、評價和傳輸各種形式信息的能力強調信息的接受過程。要規范大學生的網路行為和增強大學生對網絡的道德感和法律意識,可以把典型案例展開分析,讓其主動思考和約束行為。而高校也應當投入資金和人力、物力為媒介素養教育的展開提供更好的大環境。尤其是藝術專業的大學生提高媒介素質的能力,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傳播和運用信息的能力,也會相應地獲取更多的知識來源,讓其有更多的體驗和選擇。媒介素質教育是為了更好的推動高校在新媒體時代中的教育模式。
四.結語
科技開辟了一個與過去完全不一樣的時代,我們也很有幸成長、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各種新媒介扎根在我們生活的點滴里,對于教育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所以教育模式也應隨著媒介去做出改變,媒介素質教育的責任也更大,開展媒介素質教育,會更好的幫助大學生們樹立自己的價值觀和擁有判斷是非、完善自己、堅持自我的能力。
注釋:
[1][法]貝爾納瓦耶納.當代新聞學[M].新華出版社,1986。
[2][英] F.R.利維斯、丹尼斯·桑普森.《文化與環境:培養批判的意識》.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蘇靜(1977.03-),女,籍貫:河北石家莊,學歷:研究生,現有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紀錄片,高等影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