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對德國勞動者的高素質、產品高質量,以及德國公民經濟在國際上的持久競爭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該模式在我國十多年的實驗研究,本文重點對德國雙元制的若干方面進行論述,希望有助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實踐。
關鍵詞:雙元制;現代學徒制
雙元制(也稱雙軌制或二元制)是德國實行職業教育最主要的特點,也是推行職業教育最成功的關鍵。德國有80%的年輕人是通過接受過雙元制教育而走上工作崗位的。雙元制是同時在兩個地點(學校和企業),進行教學而得名的。雙元制強調的是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雙元制強調的是就業和直接通向生產崗位為未來而工作的一種教育,而不是其他什么“基礎教育”和“晉升教育”,在這一思想層面的指導下,德國雙元制職教體系無論教育和實踐訓練時間的分配,還是培訓的運行機制;學員一般每周在企業里接受3~4天的實踐教育,在職業學校里接受1~2天的理論教育。職業學校的教學任務主要是以專業理論來輔導和提高學員在企業中的實踐培訓成果,加深和補充普通教育的任務。所以,整個職業教育中,大約60%是專業課程,40%是普通教育課程。企業的技能培訓是雙元制的主體,職業學校的教育是服務于企業培訓的。無論是課程目標制定、課程方案的描述、教學方法的運用等都體現出強烈的實用性、綜合性、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
以培養技術工人為主要任務。德國是一個非常重視培養技能人才的國家。“藍領”和“白領”的社會地位、工資待遇等沒有明顯差距,同時立交橋式的教育體系暢通了各級各類學校畢業生進入下一階段學習的渠道,所以,德國大部分青年人選擇中等職業教育成為技術工人。據了解,德國大約只有12%的學生能夠進入高校,而“雙元制”學徒約占51%,技術員學校和技師(師傅)學校學生約占7%。加上其他類型的職業學校,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比例超過70%,畢業后成為熟練工人。
注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雙元制”教育體系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就業能力來組織教學和實訓活動。即使是在理論知識學習階段,職業學校也要根據企業的崗位技能要求采取“行動導向”的教學方法,培養和強化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謂“行動導向”教學法,就是教師向學生提供相關任務信息,學生通過個人學習、小組合作等方式進行學習,并制定計劃、組織實施和檢查評價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增強,在學到專業知識的同時,實踐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學習能力、自我評價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就業能力大大提高。
一、培養目標以職業能力為本位
職業教育是否滿足社會需求的另一個重要體現就是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否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相一致。培養目標以職業能力為本位是現代社會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為了培養適應現代社會企業要求的技術工人,“雙元制”職業教育不僅注重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而且還特別強調關鍵能力的訓練。關鍵能力是指與純粹的專門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知識無直接關系,超出職業技能和職業知識范疇的能力。關鍵能力包含的具體能力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獨立學習、獨立計劃、獨立實施、獨立控制與評價的能力。
二、課程設計以職業活動為核心
培養目標的實現是通過課程來完成的。要實現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培養目標,就必須以職業活動為核心設計課程模式,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的形成。“雙元制”的課程模式充分體現了以職業活動為核心的設計思想。
“雙元制”模式理論課程的設計是以職業活動為中心選擇課程內容的,所有課程又都分為基礎培訓、專業培訓和專長培訓三個層次呈階梯式逐漸上升。
“雙元制”模式的實踐課程設計更加突出了以職業活動為中心的特點。“雙元制”模式實踐課程的選擇與編排更注重直接性的職業經驗。職業技能的訓練是通過完成一系列的“工件”任務來實現的,而每一任務都是該職業中的具體職業活動。這樣,通過以職業活動為核心的培訓過程,就能達到培養學生掌握有效職業技能和職業能力的目的。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主要是知識的傳授者、講解者,而是指導者與咨詢者;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者,而是主動地獲取者,其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例如,針對某個“項目”,學生可以根據已有的和新獲取的知識、技能和經驗制定出若干不同的實施方案,而在這些方案的制定與實施中,不僅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了訓練,而且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創造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綜合能力等均得到了全面的培訓和提高。
三、課程實施以雙元合作為基礎
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為企業培養合格的職業人才,從這一意義上講,校企雙方合作對職教來說至關重要,而課程又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核心,因此,校企業雙方合作從實質上講是以課程上的合作而展開的。而雙元制課程實施則是真正以雙方合作為基礎的,其一,雙方合作能使學生學到知識技能更加貼切生產實際,以符合企業要求;其二,增強企業對職教的參與意識,視之為己任,并從各方面給職教以幫助;其三,雙方合作既保證了企業的需求,又能滿足國民基本文化素質的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種對“勞資”關系上的協調,并有利于促進職教的順利發展。
結束語:
“做中學”是職業教育的精髓。德國職業教育不僅牢牢地抓住這個精髓,而且以德國人特有的認真與實干精神付諸實施,這是最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的地方。德國雙元制課程模式為達到“能力本位”的課程目標,具體體現在課程結構上的寬基礎、課程內容的實用性、課程實施上的雙元性、課程比例上的實踐性、教學方法上的先進性,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為雙元制能力本位的實現并為現代化企業培養適應人才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參考文獻:
[1]姜大源.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再解讀.
[2]仲文祥. 由德國“行為導向教學”引起的思考.
[3]雷正光德國雙元制模式的三個層面及其可借鑒的若干經驗. 《外國教育資料》. 2000年第1期.
作者簡介:
蔣曉亮,男,河南省永城人,畢業于河南理工大學。研究方向:市場營銷,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