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在事故統計分析和文獻綜述的基礎上,識別出了大型集會活動踩踏事件的影響因素13個。采用ISM技術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建立了層次清晰、關系明確的踩踏事件影響因素ISM模型,提出了預防大型集會活動踩踏事件的針對性對策措施,為大型集會活動預防踩踏事件提供了依據,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型集會;踩踏事件;影響因素;ISM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精神追求也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是不斷增多的大型集會活動。這些大型集會活動除了帶給我們身心上歡愉和精神上的享受之外,卻也帶來了數量眾多的踩踏事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令人觸目驚心。我國近年發生的最轟動世界的踩踏事件當屬“12.31上海外灘踩踏事件”。事發期間正值跨年夜活動,觀景平臺的人行通道階梯處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繼而引發多人摔倒、疊壓,致使擁擠踩踏事件發生,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據不完全統計,2001-2018年我國先后發生惡性群體性踩踏事件40余起,造成人民群眾重大傷亡,社會影響非常惡劣。
一、踩踏事件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者對于踩踏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群動力學,首先建立宏觀或微觀模型,再使用計算機模擬正常或緊急狀況下的人群行為。相對于國外來說,國內對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故致因與演化機理、風險評估與管控、事故預警及預防、應急能力評價和人員疏散等方面,此外,也有部分學者針對地鐵、中小學校園、體育比賽場所等特定場所進行了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人群疏散主要是應用數學建模與計算機模擬,事故致因分析則是應用事故統計分析與事故樹分析,風險評估和應急能力評價方面主要是應用模糊評價法,事故預警方面目前還沒有較為統一的方法。
在踩踏事件的事故致因分析方面,寇麗平(2005)首先對踩踏事件進行原因分析,提出發生群體性擠踏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人群密度太大而產生相互擁擠和踐踏,并給出心理方面、管理方面的原因及客觀原因,同時還指出公眾安全素質欠缺是此類事故的根本原因,并據此提出預防對策。
劉茂、王振(2006)總結出擁擠踩踏事件發生的致因因素(人群密度與運動速度、人群間力的作用、人群恐慌程度、人群大小和信息傳播等),并據此提出了人群擁擠踩踏風險表達式,較之Fruin提出的FIST模型更為具體。此外,劉茂、王振還給出了事故持續時間的函數表達式,并提出通過建立完整的管理體系,控制踩踏事件的各個致因因素,阻止事故觸發因素的發生,達到事故預防的目的。
劉永杰等人(2016)以人群流動模型為基礎,分析了擁擠踩踏事故的成因,得出環境、人、政府是導致踩踏事故發生的三個主要影響因素,并以此計算出人群最大密度和室外擁擠場所理論上容納的人數。
總的來說,國內外在踩踏事件的事故致因研究上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各專家學者的研究都考慮到了人、物、環境和管理方面的因素。然而,現有研究仍存在某些欠缺和不足,即沒有分析踩踏事件中人、物、環境和管理等方面事故致因影響因素的相互關系。因此,本研究將采用結構解釋模型技術(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對踩踏事件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構建層次清晰、明確的踩踏事件影響因素ISM模型,達到理清各影響因素彼此之間的關系,為踩踏事件風險管控工作提供依據。
二、踩踏事件影響因素ISM模型的建立
(一)ISM模型
ISM技術(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是美國J.N.沃菲爾德(J.N.Warfield)教授于1973年為分析復雜的社會經濟系統結構問題而提出的一種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過有關提取問題的構成要素,利用有向圖、矩陣等工具和計算機技術,對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等信息進行處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釋說明,明確問題的層次和整體結構,提高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程度。
(二)影響因素的選取
在充分考慮踩踏事件特點的基礎上,通過事故統計分析和文獻檢索,最終選取了踩踏事件的影響因素,見表1。
表1 踩踏事件影響因素
(三)建立鄰接矩陣
對篩選出的13個踩踏事件影響因素兩兩比較直接、間接關系,建立具有布爾關系的鄰接矩陣,兩兩比較公式如下:
(1)
其中,aij為矩陣中處于第i行、第j列的元素。最終得到的鄰接矩陣如下:
(2)
(四)求解可達矩陣
若在要素Si和Sj間存在著某種傳遞二元關系,或在有向圖上存在著由節點i至j的有向通路時,則稱Si是可以到達Sj的,或者說Sj是Si可以到達的。所謂可達矩陣(M),就是表示系統要素之間任意傳遞性二元關系或有向圖上兩個節點之間通過任意長的路徑可以到達情況的方陣。其計算公式如下:
(3)
其中:I為與A同階次的單位矩陣,反映要素自身到達;最大傳遞次數(路長)r根據下式確定
(4)
運行MATLAB計算,可達矩陣M為:
(5)
(五)對可達矩陣進行區域層級劃分
由于本研究針對踩踏事件影響因素,因此各影響因素顯然落在同一區域內。區域內的級位劃分,就是確定某區域內各要素所處層次地位的過程,是建立多級遞階結構模型的關鍵工作。級位劃分依據如下判別式進行:
(6)
其中,R(Si)為可達集,表示系統要素可達矩陣中由Si可到達的要素集合;A(Si)為先行集,表示可達矩陣中可到達Si的要素集合;C(Si)為共同集,表示可達集和先行集的共同部分(即交集)。
經計算,第一層級L1={S2};第二層級L2={S1,S9};第三層級L3={S3,S4,S10,S11}第四層級L4={S5,S6,S7,S8,S12};第五層級L5={S13}。其中,第一層級判別表見表2所示,其它層級判別過程在此省略。
表2 第一層級劃分過程表
(六)ISM模型構建
根據級位劃分結果,得到大型集會活動踩踏事件影響因素的ISM模型,見下圖1所示。
三、大型集會活動踩踏事件風險管控對策措施
(一)ISM模型分析
如下圖1所示,大型集會活動踩踏事件ISM模型自上而下分為五個層級,具體分析如下:
(1)人群疏導不及時或疏散困難是導致踩踏事件發生或擴大的直接原因,也是踩踏事件的影響因素中最為關鍵的一環。人群密度過大又是導致人群疏導不及時或疏散困難的直接原因,因此,大型集會活動預防踩踏事件的工作重點應該放在控制人群密度上。
(2)場所環境或設備設施存在缺陷、活動設計不合理、突發災害或人為狀況是導致踩踏事件發生的間接原因。
(3)活動主辦方組織能力欠缺、應急預案存在缺陷、應急演練頻次過低、安全教育培訓不達標是導致踩踏事件發生的管理原因。
圖1 大型集會活動踩踏事件影響因素ISM模型
(4)活動主辦方組織能力欠缺、應急預案存在缺陷、應急演練頻次過低、安全教育培訓不達標是導致踩踏事件發生的管理原因。
(5)安全素質欠缺是踩踏事件發生的根本性原因。
(二)踩踏事件預防的對策措施
(1)控制人群密度
人群密度過大是預防踩踏事件的重中之重,應引起高度重視。為此,大型集會活動主辦方應嚴格控制人群密度,避免達到9人/m2的安全臨界狀態,防患于未然。主辦方可通過限量放票等手段來調控入場人數。此外,主辦方應在活動現場裝設全覆蓋視頻監控系統,實時監控人群聚集情況,一旦某些區域人群密度過大,則迅速派遣安保人員對人群進行疏導和分流。
(2)制定專項應急預案,提高應急能力
活動主辦方應根據《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編制導則》(GB/T 29639-2013)制定踩踏事件專項應急預案,明確應急響應程序和應急處置措施,并進行經常性演練,提升對于踩踏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確保踩踏事件發
(下轉第54頁)(上接第52頁)
生時也能夠臨危不亂,迅速對人群進行疏導和分流,避免踩踏事件的蔓延。
(3)定期進行隱患排查治理
活動主辦方應定期進行隱患排查,并積極整改事故隱患,防患于未然,避免場所環境和設備設施缺陷引起人員恐慌心理,造成踩踏事件的發生。
(4)政府、公安部門和學校等單位加強防踩踏事件知識宣傳和教育
由于大型集會活動參會人群具有隨機性,主辦方難以采取集中培訓的方式。因此,需要政府、公安部門和學校等單位發揮積極作用,通過電視媒體、網絡媒體和課堂教育等方式經常向民眾宣傳大型集會活動安全知識,傳授避免和應對踩踏事件的應急知識,提高民眾預防和應對踩踏事件的能力。
四、結語
本文在事故統計分析和文獻檢索的基礎上,識別出大型集會活動踩踏事件的影響因素13個,并以此構建了大型集會活動踩踏事件影響因素ISM模型。在ISM模型基礎上,提出了以控制人群密度為重點的對策措施,為大型集會活動預防踩踏事件提供了依據。
參考文獻:
寇麗平.群體性擠踏事件原因分析與預防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4):16-22.
Lee R C,Hughes R L. Exploring trampling and crushing in a crowd,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J].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05,(08): 575-582.
劉茂,王振.人群擁擠踩踏事故的風險分析及預防控制[A].中國災害防御協會風險分析專業委員會.中國災害防御協會風險分析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二)[C].中國災害防御協會風險分析專業委員會,2006:7.
孫超,吳宗之.公共場所踩踏事故分析[J].安全,2007,(01):18-23.
汪應洛.系統工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6:41-50.
歐陽輝,王保云,王婷,楊昆.擁擠踩踏事故情況統計分析[J].科技風,2017,(01):165-166.
冉麗君,劉茂.人群密度對人群擁擠事故的影響[J]. 安全與環境學報,2007,(04):135-138.
作者簡介:
王雨情(1994—),男,遼寧鞍山人,北京交通大學安全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