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改革及教學方法改良的問題是一個緊迫的問題。本文根據哈爾濱信息工程學院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從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建設與改革、教學條件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應用型;課程體系改革;實踐教學體系
目前,由于高校軟件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缺失,很多社會培訓機構抓住了這個市場,近年來各種軟件人才培養機構層出不窮,目前企業對計算機類人才的要求,是能夠直接為生產科研的一線服務,然而,很多院校培養的學生本科四年畢業后,不能滿足企業的要求,畢業生為了適應社會對實踐動手能力的需要,不得不走進這些培訓機構,花費多則一年,少則半年不等的時間和動輒上萬元的培養費用,來獲取軟件開發的實踐技能,即要付出更多時間的代價又要付出更多金錢的代價。
我國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課程設置的優點是依托學科,面向應用,課程體系包括基礎理論課程、專業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和素質課程。這一課程體系強調培養學生知識和技術的應用能力,強調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能力;注重以通識課程為主的綜合素質拓展課程,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建設時間較短,對于課程體系設置,多數院校一直處于發展革新階段,尤其是計算機類專業,其行業發展迅速,技術更新快,所以一直存在課程設置及教師技術更新不及時等原因,導致很多院校的課程設置陳舊、滯后,不能及時滿足企業對新技術人才的需求。
截止到2019年,我國新建本科院校民辦本科院校占300余所,它們中的一部分是由過去的高職專科院校升格的,一部分是由國有民辦二級學院脫離公有院校獨立的。國家重點支持這些院校按照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的發展。專升本的民辦院校,最容易犯的錯誤是盲目向學術型本科教育靠攏,千方百計去清除其脫胎換骨時帶來的高職痕跡;民辦獨立的的院校則仍舊沿用原有的公辦院校的課程體系設置。未能滿足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民辦本科院校招收的學生分數較低。對于自己學得好、有成績的科目,還能堅持學習,可一遇到難度大、學不好、不感興趣的科目,就容易很快就放棄了。教育學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這就更加需要民辦本科院校積極創新,尋找適應不同本層次學生的課程體系。因此,我省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改革及教學方法改良的問題是一個緊迫的問題。
一切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都服務于課程,所以,對于課程的改革應該是首當其沖的。哈爾濱信息工程學院軟件工程專業是在國家示范性軟件技術學院重點專業基礎上建設起來的,源自我校軟件技術、游戲軟件、移動應用軟件開發專科專業,是我校首批設立的本科專業之一。2012年,榮獲省級優秀教學管理團隊。經過二十余年的積累,專業與微軟、蘋果等國際知名企業在課程體系、實驗室建設、人才培養、就業等方面建立了長期合作。為了解決應用型本科課程設置,我們從師資隊伍建設、教學建設與改革、教學條件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應用。
一、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建設過程中,我們不僅聘請教學經驗豐富的教授、副教授,同時大量聘請具備開發經驗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占60%以上。做為應用型本科,為了教會學生實踐能力,解決寬進寬出的難題,我們還對老師提出了三點考核指標:第一,老師要負責,以教會學生為目標,課后輔導、給不達標學生補課成了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第二,教師要具備一定的教研能力。第三,應用型科研能力,教師應該更注重培養學生改革創新的能力,引導學生參與到應用型科研項目中。
二、教學建設與改革
哈爾濱信息工程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的目標是批量培養卓越的軟件開發工程師。在教學過程中,搭建實踐教學體系,確保八個學期編程不斷線,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實踐。
第一學期開設了專業基礎課“C語言程序設計”,幾年來自編了一套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每天編寫代碼2小時以上,半年課上、課下合計完成的代碼量10000行以上。課程實施過程中,通過各種考核、過關及大量的訓練,保證學生人人都能學會,為學生批量成才奠定基礎。前兩年的專業基礎課,每門我們都是這么教的。
基礎打牢后,在核心課程的學習上,我們采用三進階的模式。第一個階段,學習基本理論和知識,學生編程以模擬為主,第二個階段學生具備一定的設計能力,可以對某個功能模塊進行設計,第三個階段學生已經可以完成系統設計與開發。比如把“Java程序設計”這門課程改革為“Java程序設計”、“JSP程序設計”、“JavaEE體系框架與應用 ”三個階段,并且在每個階段都設置相應的課程設計。
在第5-7學期都采取了校企共育的模式,同時還引入行業編碼標準,要求學生嚴格按照標準和規范編寫程序。企業給我們反饋,特別喜歡用我們學生,工作起來既上手快,還規范。
有了上面的基礎,學生在畢業設計中能夠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完成項目的設計與開發,實現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在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中學生累計編碼10萬行以上,訓練量是同類院校的數倍。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們一刻都不放松,特別是企業入校時,學生狀態更好,不僅晚上練到八九點鐘甚至后半夜,就連周末也會加班練習。卓越軟件開發工程師就是這么一行行代碼、一個個項目訓練出來的。
三、教學條件
專業根據行業用人需求,在大三學年為學生開設軟件開發、游戲軟件、Android軟件開發及iOS軟件開發四個專業方向。
應用型課程體系的改革不僅讓學生在國內大賽中嶄露頭角,近兩年累計榮獲省級以上獎項123項。更讓學生成為知名企業獵選的目標。二十余年軟件人才培養的經歷,使我們的畢業生遍布于百度、騰訊、中軟等國內知名企業,形成了師兄帶師弟就業的良性生態環境。
雖然我們在應用型課程體系的改革上取得了一點成績,但仍有不足之處,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一定能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與應用型科研相互促進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吳曉,李寶斌.“三維一體”教學新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4).
[2][美]馬丁·特羅.從精英向大眾高等教育轉變中的問題[J].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9(1).
[3]汪軍.高校KAB創業教育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12).
作者簡介:
高璐,1982年3月,黑龍江,女,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軟件開發、數據庫、數據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