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英語閱讀教學在使用語言過程中主要通過語篇來表達語言使用者的思想。《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提出了語篇知識,強調學習語篇知識是發展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它有助于學習者有效的理解聽或讀到的語篇。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語篇分析
【作者簡介】沈燕萍,福建省晉江市第二中學。
引言
語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在語言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語言學界和運用語言學界都十分關注語篇分析.語篇是語言學習的主要載體,語言學習不應以孤立的單詞或句子為單位,而應以語篇為單位進行,在語篇中接觸,理解學習和使用語言。語篇類型主要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應用文以及口頭和書面等多模態形式的語篇。語篇知識包括語篇的宏觀組織結構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以便各個部分以語篇的主題之間的關系。語篇微觀組織結構,主要指系指內部的語法結構,詞語搭配,指代關系等銜接關系和信息展開方式。語用知識指在特定語境中準確理解他人和得體表達自己的知識。掌握一定的語用知識有助于學生根據交際目的、交際場合的正式程度、參與人的身份與角色,選擇正式或非正式、直接或委婉、口頭或書面語等語言形式,得體且恰當地與他人溝通與交流,達到交際目的。
基于語篇語用知識的英語閱讀教學:
基于語篇教學,就要幫助學習者認識到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要素是如何相互聯系,共同組織和構建語篇的,避免單純孤立的講授語音、語法和詞匯。以語篇為單位設計和實施教學的思路,主張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宏觀和微觀角度,觀察和分析具體語篇的結構、行文邏輯和語言特征,即關注語篇的各個組成部分以及語篇所用的語言是如何表達意義的。
語篇分析理解能力主要包括領悟或運用句法的能力、邏輯表達手段的能力、文章的修辭手段、篇章組織結構手段和運用文本進行有效的輸出。教學中,教師應在語篇分析的基礎上,設計指向核心素養培養的具有綜合性、關聯性,實踐性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學生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與遷移創新等一系列的融語言、思維、文化為一體的活動,理解語篇意義和表達個人觀點,態度,意圖和情感態度,分析中外文化異同,發展多元思維和批判思維。
一、閱讀文本,獲得表層理解
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查閱資料等對文本有大致的了解。課堂教學中,在講解文章前教師對背景知識,如歷史時期、當時的社會背景等進行簡單的介紹,為學生對文章理解作鋪墊。教師通過圖片、音樂、視頻、標題解讀等有趣的方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生自主或小組的方式,帶著問題閱讀,對文本進行淺層解讀,主要關注對語言和內容的理解。
二、分析篇章結構,深層解讀語篇
在課堂教學進行表層解讀文章之后,教師可以設計有梯度的任務鏈,來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解讀,如引導學生劃分段落、概括每個段的中心意思,找出段落中心句;從整體結構上理清語篇的層次和全貌,獲得文章所傳達的完整信息;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理解不同體裁的英語語篇結構、作者觀點態度等,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逐漸由線入深,重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在學生進行語篇解讀中,教師應提供一些思維工具和任務單來做為腳手架。筆者在北師大版unit 5 lesson 1 performances 的教學中,在給學生設計了一系列細節理解的任務后,學生對語篇有了初步的理解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來對文章的結構、框架的解讀,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自已動手繪制。為了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對語篇進行深層次的解讀,筆者提出問題, why the author using the word “true”. Discuss in their pairs, trying to make some explanations.為什么作者用“true”一詞來形容performance? 學生要從語篇的整體角度來進行分析。有些同學甚至還提出自已不同的看法,認為演唱會存在問題,并分析原因,以及提出改進的辦法和措施。
三、分析銜接連貫,強化邏輯思維
在語篇中運用連接性詞語,使讀者可以了解句子間的語義聯系,從邏輯上預見或猜測后續句的語義,這些詞或詞組就像是“黏合劑”,使句與句之間起到了一個粘連作用,使句子結構緊湊、連貫、合理,通順。教師要有意識的讓學生了解語篇中的語言知識,把握語篇的宏觀結構,從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連接手段以及語篇思路的邏輯關系。如以北師大版必修三Unit 7 Lesson 1 Sea Stories為例,語篇是關于作者的經歷,文章通過大量的連詞,如one day, all at once, suddenly, in the end等來把故事連貫,使之完整。
語篇分析引入閱讀教學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語篇作為語言學習的主要載體,使學生在語篇中接觸、理解、學習和使用語言,培養學生的語篇意識和思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