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主
一、對與父母長輩關系的感悟及其主要原因
(一)基本狀況
1、當今青少年學生對與父母的關系更加訴求平等、獨立,對父母的素質提出了要求。中學組選擇“希望父母平等對待他們,不要管得太多”的,占57%;選擇“希望父母有文化,說話、辦事不土氣”的,占55%。
2、對父母長輩的艱苦勞作和真摯關愛普遍能夠正確感悟。小學組看待“父母在遙遠的大城市打工,自己留在家里吃了不少苦”的情形,選擇“父母為全家生活艱辛勞動”的,占96%。如何看待“爺爺奶奶經常背書包接送自己上學”,小學組選擇“他們無私地幫助自己”,占74%,共有26%的選擇“他們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和“他們想通過運動鍛煉身體”。.
(二)主要原因
1、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關系的民主化不斷擴大和提高,民主、平等、獨立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對獨生子女的片面性溺愛教育普遍化;傳統的孝德教育邊緣化。所有這些對當今青少年學生產生了復雜而深刻的影響:積極推動他們形成對于父母的獨立、平等的意識和關系,又消極地引起他們中的許多人反感父母的管理,對父母不理解甚至輕視。
2、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水平總體上不高,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仍要為維持和提高物質文化生活付出艱苦勞動。父母的艱辛勞動不能不對青少年學生發生直接影響;再者,現在父母對子女的關愛無微不至,結果,青少年學生一般能感悟父母的辛勞和長輩的關愛。
二、感恩、報答父母長輩的情感及其主要原因
(一)基本狀況
1、當今青少年學生感恩、報答父母的情感普遍比較薄弱。在回答喜歡何類網絡、電視、電影等媒體節目和歌曲時,父母子女親情內容的普遍居于中后列,大學組居第三位和第二位,中學組都居第二位,小學組居第二位和第三位,以歷史或現實題材的故事、武打、動畫等節目和愛情、港臺歌曲為先。
2、當今青少年學生一般能正確判斷困難境況中子女對父母應取的態度,折射出他們有基本的感恩、報答父母的情感。小學組判斷 “蘆荻教子”故事,24人選擇“人們應該尊敬歐陽母”,占52%;占41%的選擇“歐陽修要特別感恩歐陽母”;選擇“歐陽母沒有提供正常的學習條件而對不起歐陽修”和“歐陽母沒有能力掙錢”,共占26%。大中學組判斷出身于貧窮家庭的子女的感受問題,選擇“理解父母”的占64%,選擇“感嘆自己命運不好”、“失去改變家庭貧窮面貌的信心”和“責備父母沒有能力”的,共占27%。
(二)主要原因
1、新中國成立以后很長時間,孝德被視作封建余毒而列入禁區,結果嚴重制約青少年培育深厚的孝德情感。家庭教育功利化。小學組占比67%選擇“在家常聽父母、親戚說‘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以后找到好工作’”,明顯超過對其他三項孝德內容的選擇。學生在座談會上反映:社會教育功利化,以學習成績、學校聲譽、工作薪酬為關鍵詞;父母不給獨生子女表現孝心的機會,致使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由于經歷少,缺乏艱苦奮斗,他們難以深刻感悟父母的生活和思想感情,難以形成強烈的孝德情感。
2、中華孝德傳統以風俗習慣、傳統活動、道德規約、群眾心理和社會輿論等對青少年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現實的社會關系仍然需要且能夠吸取出孝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社會保障不充分;家庭及其特殊利益的存在,父母子女間特殊關系的保有,等等。
三、對孝德的價值判斷及其主要原因
對孝德作出價值判斷是較高級的理性活動,故僅對大學生進行調查。
(一)價值判斷
1、大學生普遍肯定踐行孝德能砥礪個人品德。對“孝德能增進人們的誠信品德”的判斷,選擇“贊同”的占76%;“基本贊同”占16%。判斷“孝德能增進人們熱愛勞動、勤儉自強的情感”,“贊同”的占65%,“基本贊同”的占25%,“不贊同”1人,占1.6%;“說不清”5人,占8%。
2、大學生普遍肯定踐行孝德能改善社會公德。判斷“孝德容易升華成熱愛祖國的情感”,“贊同”占52%;“基本贊同”占35%;“不贊同”占5%;“說不清”占8%。判斷“孝德容易培育起敬重老人,友愛、服務人民的情操”,“贊同”占64%;“基本贊同”占25%;“說不清”占11%。
3、大學生普遍認為踐行孝德能促進社會和諧。判斷“孝德有助于造成社會秩序、和諧及人與自然和諧”,“贊同”占73%;“基本贊同”占20%;“不贊同”占3%;“說不清”占3%。
4、大學生普遍認為現實需要孝德。回答“當代中國社會需要孝德”高達59人;只有2人回答“有許多糟粕,不適合中國現代化要求”和“妨礙青年形成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
(二)主要原因
1、中國古代思想家深刻認識孝德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基礎作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孝德對修養個人品德和純化社會風氣仍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對父母長輩真摯的關愛,子女晚輩真誠敬重,誠懇回報,這樣的孝德當然能錘煉出誠信。孝德與勞動緊密關聯:父母用長期艱辛勞動撫育子女,子女以勞動報答父母;中國經濟尚不發達,勤勞是踐行孝德的必要條件。孝德有益于社會公德建設。祖先為后人創造生存、發展條件,祖國為中華民族提供生息、繁衍環境,所以,敬慕祖先光榮、追思祖先恩澤的孝德容易升華成熱愛祖國的情感。
2、當今大學生表現出較高的社會責任感,能關注和理性思考現實社會的孝德問題。座談會上一些大學生表示:不滿意社會上時有見聞的缺乏孝德的言行,不滿意完全拋棄富有中國特色的孝德;希望了解中華傳統孝德及其時代價值,傳承、光大這一中華優秀文化。
3、大學生對上述孝德功能有所體味而予以肯定。他們還普遍認識到,雖然社會保險和社會服務越來越發達,孝老愛親仍有實際意義。如大學組選擇“孝老不只是物質贍養”和“孝老更表現為精神慰藉和敬重”,共占94%。
參考文獻
[1]臧知非.人倫本源[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2]陳一風.《孝經注疏》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
[3]寧業高等.中國孝文化漫談[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
洪禮維(1963—),男,法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道德和歷史唯物主義。
義初級階段構建和諧社會,研究青少年學生的孝德問題富有意義,因此,我們開展了關于當今青少年學生孝德意識狀況的調查。
關鍵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諧社會;青少年學生;孝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