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莉
自從踏入幼兒園,我時常思考著這么一個問題:怎樣才能算一名優秀的幼兒園教師呢?是終日與孩子為伴,還是曾經放棄無數的休息日,優化教室環境;是與孩子暢游于春光明媚之中,還是曾經不顧天氣炎熱去家訪……一名好教師的形象在我年輕的心里就這么簡單和直率。然而,當我學習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時,我又有了新的感悟:每個孩子都有其閃光點,教師只有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班中的幼兒,再可氣的孩子都會在你的眼里變得可愛起來!我們班就有這樣一個孩子。。。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松本承德是個普通的大班男孩,只是相對來說,家庭背景有些特殊。
孩子的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上海人,家中還有一個3歲的小妹妹。由于工作的關系,母親平時把松本和妹妹交給外婆來撫養。
松本的性格十分開朗活潑,也有很強的表現表達欲望。只是其表達表現的方式不是均衡式的。我發現松本上課的過程中不太喜歡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的語言表達在邏輯順序和語法上會表現出一些問題,不太連貫、流暢。但,孩子對繪畫、建構、表演有著很濃厚的興趣并且這幾方面的能力相對而言,表現力較強。
所以說,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觀念和判斷。每個孩子都帶有各自家庭環境、遺傳因素等的烙印,每個幼兒的智力結構都是非常特殊的,有著各自的興趣愛好與優勢智能。因為,幼兒表達表現的方式就有 “百種”。
——教師,可以做什么?
每個幼兒都是真正的活動的主體,他們有著自己對事物的理解與認識,有著獨特的表達表現的愿望。
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做什么?
《指南》指出:教師應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相處,建立與幼兒平等的師幼關系。并對教師提出明確要求:“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肯定、尊重每個孩子的表征方式,不用劃一的方式來要求孩子表達表現自己的認識、體驗。除了要尊重、滿足幼兒的這種需求,鼓勵他們用“一百種語言”、“一百個想法”、“一百個思考、游戲、說話的方式”去探索、去實踐、去表達,同時教師還必須具備讀懂這“一百種語言”的能力。我認為這個“讀懂”意味著教師應當通過細致地觀察幼兒的外顯信號來達到分析幼兒、理解幼兒的目的,并最終通過調整自身的教育行為及創設環境、投放材料等來達到進一步提高幼兒參與探索、主動學習,獲得有個性發展的目的。
那么在課改的背景下,我們該怎么做呢?
-------創設多種教育活動情境,激發幼兒表達表現
作為教師要創設適合幼兒發展的、支持性的環境,讓每個幼兒在與環境、材料的有效互動中大膽的探索,充分的表達,獲得各種有益的經驗。”
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知識的掌握、習慣的形成、能力的獲得等)可將教育活動情境分成認知型、行為型、能力型等三種。
1、認知型教育活動情境創設
認知型教育活動情境的創設常以幼兒認知活動內容為主,通過設置有關自然方面的場景-------例如,在開展“動物大世界”主題活動中我創設了“百鳥園”、“螞蟻王國”等,班級中的“我家的露臺”(即自然角)。此外,我們還設置有關社會知識方面的場景-------在角色游戲中,我們和孩子一起設計了“城隍廟一條街”、“樣樣有supermarket”、“美麗美容院”等。
在創設這些情景中,我們注重多提供各種開放、具體、形象的認知材料。如:動物的圖書、各種廢舊材料、吸引幼兒接觸、感知這些材料,讓幼兒有充分的空間思考、探索,運用多種形式(語言、繪畫、建構、符號等)表達表現自我。
2、行為型教育活動情境的創設
幼兒期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幼兒在完成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中,必須有相應的認知水平的提高和行為水平的提高。這些良好的習慣也不可能在一兩次的課堂學習中養成,而必須要在相應的活動環境中體現。
在創設行為型教育活動情境時,教師為孩子提供了一些行為情景表演。如教室中我們布置了“比比大舞臺”背景,給不同能力的孩子表達表現的平臺;在教室中張貼孩子們自己設計的提示行為規范的標志;在“比比和朋友”課程中,創設各種情景,讓幼兒掌握如何與同伴交往的技巧,面對拒絕、如何幫助別人等。
3、能力型教育活動情境的創設
能力型教育活動的情景內容非常豐富,涉及幼兒生活的許多方面。教師在創設時,應注重幼兒能力的培養,有層次的安排教育內容,充分考慮幼兒的個別差異性,為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提供表達表現的機會。
如在“侏羅紀恐龍園”這一區域活動中,教師提供了橡皮泥、水彩筆、各種廢舊材料、恐龍書等材料,這樣就可以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兒都有表現表達的機會。孩子們可以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表現恐龍的不同形態,能在實際的情境中操作,體驗嘗試。幼兒的語言文字說明等多種手段,讓孩子在盡情的說說、剪剪、畫畫、貼貼中積極大膽、自主的表達表現,豐富幼兒的一百種語言,留下孩子的認知痕跡、成長軌跡。
環境是隱藏的教師,無聲的教師。只有為幼兒提供適宜的、發展性的環境,才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為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