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果
摘 要:新形勢下,一出戲的上演是一個喜憂參半的復雜過程。是一個尋找的過程,一切變化運動不止。每一步影視作品都屬于導演的演繹,導演是一個電影的核心人物,導演的思維方式對電影的影響很大。但是,導演的思維方式主要受到生活環境的影響,文化水平構建的影響,社會環境的影響等。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影視行業也迎來了黃金發展時期,不少優秀的作品呈現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但是,還存在部分的作品出現了質量較差,制作比較粗糙等問題,這樣就影響了影視行業的進一步延伸。這就充分說明了導演思維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不少導演以草根審美的思維方式為基點,催生了新一代的優秀導演,將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呈現到大家的視野當中,揭示當下現實生活和人性本質,推動了影視事業的進一步延伸。
關鍵詞:影視;導演思維;影視作品
一、導演思維的主要概述
要想拍攝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導演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個時候,導演的思維決定了作品的價值和高度。想要了解一部作品是不是處于成功的狀態,就需要先了解導演的思維,然后探究導演思維對作品的影響,之后“對癥下藥”,就可以將優秀的作品呈現到大家的視野當中了。導演對影視作品的影響當中,就好比拿破侖對軍隊的影響[1]。一個軍隊當中,如果沒有一個優秀的領袖作為指引,那么就無法打贏這場勝仗。這個時候,導演的個人素質和人才智能的高低,都會影響到一部影視作品的藝術風格和價值觀。如果一個導演對一部作品的理解是積極上進的,那么這個時候的影視作品的思維也是積極向上的。表現在作品的敘事風格之上,展現了演員的選擇上。作品的深度和主題當中,作品的暢銷和導演的知名度存在著一定的聯系。
二、思維方式形成的因素
第一,是受到自身文化水平和思想水平的影響。一個導演的思維方式和思想水平可以影響一部作品的高低水平。例如:兩個導演在專業素質上比較類似,那么在知識的積累上,或者是文化的沉淀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性。在社會解讀的深度當中,拍攝出來的作品深度也就不盡相同[2]。例如:有的導演比較注重的是實踐性,那么這個導演拍攝的作品也就比較的接地氣。一個文藝氣息比較重的導演,拍攝出來的作品傾向于文藝片的可能性就更大。第二,對生活的解讀不同。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世界上不會存在一模一樣的東西,也不會存在一樣的思維方式。導演在拍攝影視作品的時候,正是自身對世界的不同解讀,也是導演對生活的思維導向。第三,外部環境的影響。人的思維模式是社會環境的產物,也是不同時代的思想差異。在不同的社會環境當中,不管專業還是環境都展現了較強的指導性價值。因此,影視作品是社會大環境的縮影。例如:不少家庭倫理劇當中,可以彰顯時代的特征,也可以在各種矛盾當中,構建屬于自己的影視作品[3]。
三、影視導演思維對影視作品的影響
(一)影視導演對劇本的選擇
劇本的選擇上,在拍攝一部作品之前,確定劇本的喜好,例如:武打動作片,還有青春愛情片或者古裝仙俠片等內容上。另外,每個導演處在不同的生活環境當中,展現了不同的人生感悟和見解。針對于不同的版本和不同的理解,自然就會選擇不同的題材和不同的劇本[4]。
(二)影視導演對演員的選擇
從一定程度上看,影視作品的內容上,需要在演員的語言或者是神態、動作當中,按照自己的選擇指定一套合理的準則。這些準則就和導演的思維存在著很大的聯系性。導演會根據演員的演藝風格或者是表現方式,可以根據劇本的需求對演員進行一個大概范圍的挑選。之后,在篩選的過程當中,需要對演員進行有效的試鏡。演員就算根據劇本當中的每一個場景進行表演,也主要是按照導演的評判進行構建。在演員的選擇上,需要按照導演的主觀性進行反映出對應的思維方式,構建對應的導演心理活動。大導演在對此的演員合作當中,對演員的綜合性素養就可以存在一個大體的了解。這些了解比較的貼合自身的興趣愛好。在構建影視作品的時候,就可以形成一個固定的合作關系和演員團隊,展現導演式的思維方式[5]。
(三)影視導演敘事方式的表達
敘事的方式,在影視的作品當中可以通過敘事的方式來展現,也可以通過影視作品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內心想法。不同的導演,對于作品當中的敘事風格是不盡相同的。例如:王家衛導演,曾經說過一句話,“對于拍電影,我不是在建設,而是在破壞”[6]。針對于王家衛導演的風格,就是在敘事的理念上,使用音樂進行對白,在攝影剪輯的時候,針對于常規的電影表現,進行進一步的加深印象。從敘事手法的角度看,一般的情況下,經典的好萊塢敘事特征當中,都是在情結的基礎上,設計對應的“圓滿”。展現了很強的完整性,需要故事的開端,終端和結尾。似乎這也成為了一種整體敘事結構。但是,王家衛導演卻和這個敘事結構呈現了截然相反的觀點。王家衛導演是在電影整體敘事的結構上,進行弱化或者是刪減。接著,使用零碎的方式、割裂的方式、散漫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針對于對白的部分,可以在敘事的方式上,展現特有的拼貼剪輯風格。這樣的方式,雖然不是按照舊版的形式,但是在不同的視聽享受當中,展現了對影視內容的記憶猶新。這不僅是導演的獨特思維制度,也是方式的不同之處。
(四)影視導演在畫面上的選擇
影視作品的畫面當中,展現了一個較高的藝術作品。給人一種視聽的感覺,與此同時,也可以在大眾的審美當中,引發大家的共鳴。這樣長久下去,每一個人都可以選擇屬于自己的特色,選擇合理的主要內容。一方面,所展示的是鏡頭語言。在每一部影視的作品當中,都需要很多的鏡頭剪輯而成。這樣一來,攝影師就可以在長短的激光頭下,感受每一個鏡頭的細微之處[7]。從另外一方面看,不同的導演對待不同的畫面展現了不同的表現力。
四、導演構思之路
(一)培養優秀的影視導演思維
第一,需要與演員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加深大家對劇本的理解。并不是指揮和控制演員,忽視了演員本身的想法。這樣不僅會影響演員的演技,也會影響作品的質量。因此,一個優秀的導演,需要在尊重演員想法的前提下,重視演員的創新個性。例如:姜文與演員的關系就屬于“演員腌制法”的合作典范。比如,需要飾演一個教師的角色,姜文就會讓演員走進校園,體驗教師的生活,并加強與教師之間的溝通。這樣一個鮮活的案例,就呈現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個作品當中,小演員集中到了北京郊區封閉式的強化訓練。按照70年代的生活習慣進行培訓。接著,又請來中國雜技團的教練,教這些孩子騎車,感受“革命傳統教育”。在這氛圍的影響下,70年代的畫面就呈現到了大家的視野當中。第二,需要將傳統舞臺技巧進行廣泛應用。例如:姜文導演的影視作品《太陽照常升起》,就是依靠演員精湛的基礎支撐起來的[8]。“情挑”的一場戲當中,就使用了眾多的特寫鏡頭,搖移等鏡頭。陳沖飾演的“林大夫”,就是在濕漉漉的頭發上扭動著四肢,帶著急促的喘息聲“示愛”。給人一種,深藍奇景,曖昧的氣息。一句話、一個表情、一次揮手等都展現了巨大的沖擊力。
(二)解讀導演思維的探源
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和《綠林大冒險》,屬于同一個導演的作品,但是展現了不同的風格,一個屬于激烈緊張的氣氛,另外一個屬于一個愉快放松的氛圍。在敘事手法的正確選擇下,觀眾就有了不同的觀影體驗。王家衛的《重慶森林》就是在兩個沒有關聯的故事當中構建而成的。電影空間,通過蒙太奇的手段,構建了一系列的場景,最終組合成為了一個完整的畫面。蒙太奇意味著一部電影在各個鏡頭的延續上,展現了某種順序或者是條件的組織。從場面的調控上,光線偏暗。聲音上,納入了電影時空的關系。王家衛愛情史的文藝電影,可以說是無可挑剔的構思,緊湊的劇情。《重慶森林》給人一種快節奏大都市的香港男女對愛情的需求和渴望。
總結
從一定的程度上看,導演思維對影視作品的影響是巨大的,也可以在直接或者是間接的感受當中,轉變自身的思維方式。在制作影視作品的時候,并不能過多的注重畫面或者是演員的陣容,而是需要對作品的內涵進行有效的解讀。無論是影視表演還是話劇表演,都需要達到角色與表演的統一,生活與藝術的統一,體現與體驗的統一。在影視作品拍攝過程中,只有保證導演思維良好表達,影視作品的真正含義才會得到有效的詮釋。
參考文獻
[1]賈藝寧.第三屆全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行業電影放映員職業技能競賽圓滿落幕[J].現代電影技術.2017(06)
[2]保拉·阿馬德,彭欣.視覺回擊——回顧“凝視的回返”作為后殖民理論給電影研究的禮物(下)[J].電影藝術.2017(03)
[3]石嵩.海外中國電影研究的理論范式建構與流變(下)——新世紀的延續、拓展與完善[J].電影評介.2016(22)
[4]晏羽.向經典文學“取經”走自我長足發展——試論大眾語境下話劇文學改編電影的得與失[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5)
[5]劉一辰.影視作品中鏡頭語言分析——基于專業學習的角度[J].西部廣播電視.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