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小辰 邱亮 馮曰林 陳冰君
摘 要: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濰坊作為濱海城市發展航海文化勢在必行,以航海文化帶動區域文化發展,政、企、校三方共建、多措并舉打造濰坊航海文化品牌。
關鍵詞:一帶一路;濰坊航海業;航海文化品牌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藍色海洋融入“一帶一路”可以成為“一帶一路”交通物流樞紐、國家海洋經濟對外合作核心區和“一帶一路”區域合作重要平臺等多種角色。
2015年山東省和濰坊市共同發布濰坊濱海海洋經濟新區發展規劃,濰坊濱海海洋經濟新區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重點建設的海洋經濟新區之一,濰坊市也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和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兩大戰略融合交匯的重要節點。因此濰坊在地理位置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這兩個經濟區都與航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依托齊魯文化,打造濰坊的航海文化品牌對于經濟區建設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濰坊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被譽為世界風箏之都,沂山、云門山、諸城恐龍博物館等旅游景點也都享譽國內外,依托現有的旅游品牌,打造航海文化旅游品牌,豐富濰坊旅游資源,提升濰坊旅游品質。
一、提出航海文化發展措施,為濰坊市制定航海文化發展政策提供依據
(一)樹立航海文化建設理念,明確航海文化建設的方向與思路
濰坊在建設航海文化過程中應當積極借鑒國內外建設航海文化先進經驗,深入挖掘濰坊航海文化的特色,結合傳統航海文化及城市文化特點確立濰坊航海文化理念。濰坊航海文化體系的核心價值觀應該是著眼于服務山東區域航海文化、經濟發展地位的確立,并結合中國航海文化特點的航海文化價值理念。
(二)提升濰坊航海文化戰略地位
加強政府規劃與指導,作為海濱城市的濰坊應當充分發掘航海文化,借鑒國內外發達沿海城市建設航海文化的經驗,政府應當明確指出航海文化的建設在濰坊區域文化的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三)加大航海文化設施建設
提升航海物質文化積累,整合規劃散落在各地的航海文化資源,集中以博物館、展覽會等形式展示,提升濰坊的航海文化自信。
二、建立航海類院校與政府合作的新機制
(一)加強航海文化基礎理論研究
航海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是需要深厚的理論作基礎的。政府應當成立專門的航海文化理論研究機構,整合全社會航海文化資源,加大支持域內航海類院校對航海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相關機構與航海類院校的聯系渠道,扶持航海類院校建立自己的航海文化體系。
(二)積極進行航海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
航海院校應當充分運用好思想政治課堂這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陣地,將學校的航海文化以及濰坊的航海文化融合到思想政治理論的教學中去,使學生耳濡目染到航海文化的魅力,形成熱愛海洋,擁抱藍色的價值觀,并積極投身到祖國深藍的開發和利用中去。
三、提出促進濱海文化建設及旅游產業的對策
(一)建設數字濱海旅游平臺
運用高新技術、推廣成熟技術、普及適用技術是未來我國濱海旅游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的必由之路。數字化旅游成為濱海旅游發展的必由之路,將濱海景區信息、娛樂項目、道路信息等全部網絡化,形成覆蓋全域的數字信息。為游客進行網絡規劃與預訂提供參考。借助于數字網絡預訂空間技術可以使濱海旅游業多個層面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可視化,從而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運作效率,降低運作成本,在極大的方便游客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濱海知名度。
(二)大力發展文化旅游
文化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屬于上層建筑范疇,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發展濱海生態旅游的過程中,絕對不能忽視其文化內涵,否則濱海旅游就失去了靈魂。進一步整合濰坊的風箏、年畫、恐龍等特色文化于濱海,使游客能夠“窺濱海一斑而知濰坊全貌”。
現代航海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航海文化,政府、航運院校、航運企業應該一同促進航海文化品牌建設,打造濰坊航海文化特色。
參考文獻
[1]戚俊娣,賈連堃.“一帶一路”背景下航海文化與藍色體育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東岳論叢,2016,37(08):188-192.
[2]瞿群臻,徐從江.上海航海文化建設研究[J].航海,2013(04):13-16.
[3]秦志玉,胡秀麗,徐偉蓮.藍色經濟背景下的濱海城市休閑旅游發展對策研究——以日照市為例[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8(03):105-108.
[4]徐君義.縣級海岸帶綜合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0(03):24-28.
作者簡介
辛小辰(1986—),男,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航海文化和士官培養,依托項目《濰坊市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編號2017RKX077。